送寒衣
拼音sòng hán yī
注音ㄙㄨㄙˋ ㄏㄢˊ ㄧ
繁体
基本解释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月一日,祭先墓,剪彩纸为衣裳焚化,谓之送寒衣。”
基本含义
- 指在寒冷的季节为他人送去衣物,表示关心、关爱他人的行为。
详细解释
- 成语“送寒衣”是由“送”、“寒”、“衣”三个字组成的。其中,“送”表示给予,赠送;“寒”表示寒冷的季节;“衣”表示衣物。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在寒冷的季节为他人送去衣物,表示关心、关爱他人的行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温暖。可以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和慷慨的赞美,也可以用于形容自己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品质。
故事起源
- 《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班超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将,他经常出征边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一次出征的过程中,班超的母亲为他织了一件暖和的衣服,嘱咐他在寒冷的地方穿上。班超出征后,发现有士兵没有足够的衣物来抵御严寒,于是他将母亲为他织的衣服送给了这些士兵。这个故事传承下来,成为了形容班超关心士兵、关爱他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送”和“寒衣”两个部分组成。
例句
- 1. 他经常为那些没有足够衣物的人送寒衣。2.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一起送寒衣给需要帮助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为他人送去衣物,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关心、关爱他人相关的成语,如“关怀备至”、“关爱有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寒冷的冬天,为同学送寒衣,让他们感到温暖。2. 初中生:我们应该学习班超将母亲送的寒衣分给士兵的精神,关心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3. 高中生: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送寒衣,关心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