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王老师

王老师

收录日期:2025-08-08 01:44:02  热度:11℃

每天下午放学后,王老师总会叫上几个学生到和学校一墙之隔的家中,很晚了才让他们回家。慢慢的这件事在学校里传开。

“肯定收钱,那还用说。”

“没有三分利,谁起早五更。”

“现在这样的大气候,还敢这么做,胆子够大的。”

随着议论越来越多,这事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

“王老师,听说你经常在家看着学生写作业?”

“是,不过……”校长打断了王老师的话,接着说:“我知道你都是为学生,但这也是不允许的。”

“可是……”王老师又要辩解,校长摆了摆手:“你是个好老师,其中的厉害关系我也不多说了。”

再后来,教育局也派出了调查组。为了慎重起见,调查组先行询问了部分学生。

“王老师给你们辅导多久了?”

“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时间了。”

“每天都辅导吗?”

“周一到周五,星期天除外。”

调查组拿到了这些证据,又要找这些学生的家长落实情况,准备整理好了材料,再上报。调查组打算利用王老师这个典型,好好的整治一下全县的教师有偿家教问题。

“你让王老师给孩子辅导的吗?”

“不,王老师主动给辅导的,我们家孩子学习困难,多亏了王老师,孩子这学期成绩提高很大。”

“王老师一个月收多少钱?”

“收钱?怎么可能!王老师上次生病,我们去看他,拿的礼物她都不要。”

“那她为什么要给孩子辅导?

“王老师家访的时候,知道我们几个家长在企业上班,下午下班晚,放学后,不能及时接孩子,她让孩子在他家等我们,并利用这段时间辅导孩子做当晚的家庭作业。”

猜你喜欢

  • 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

  •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

  •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

  •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

  •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

  • 难兄难弟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因此,陈寔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陈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

  • 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

  • 盘根错节

    东汉时期平武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虞诩(yúxǔ),他十二岁就精通《尚书》,朝廷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就想让他做官。虞诩因为有九十岁的祖母在家无人照顾,所以就没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诩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职。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