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活书包

活书包

收录日期:2025-08-08 02:17:41  热度:9℃
小力克的书包活了,不信,你看看下面的故事就知道了。
像往常一样,小力克都要吃力地背着那个被课本塞得鼓鼓的小书包去上学。
今天,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有一个声音钻进了老师的耳朵里:“哎哟,疼死我了!”
“是谁在说话?”老师立刻板起了面孔。
全班的同学都把目光集中在小力克身上。
小力克觉得莫名其妙。
“小力克,你站起来!”老师冲着小力克喝道。
“干吗?”小力克问。
“刚才是你在说话,对不对?”老师反问。
“我没有。”小力克否认。
“大家都听见了,你还不承认?”老师瞪了小力克一眼。
小力克在班里一向最调皮,所以老师认定是他存心说话搞乱。
“反正我没说。”小力克坚持。
“你越来越不诚实了,放学以后,你留下来吧。”老师哼了一声。很显然,她不相信小力克的话。
“我又没撒谎,干吗要留下来?”小力克反驳。
“你……”老师气得满脸通红。
“刚才是我在说话,不是小力克,你别冤枉他!”那个声音又响起来了。
这时,小力克注意到声音是自己的书包发出来的。
“书包会说话?!”小力克兴奋了。
“是你在说话?”小力克小心翼翼地问。
“没错。”书包动了一下。
书包真的会说话!
小力克激动地把拿到课桌上。
“大家听见了吧?说话的是它,可不是我!”小力克宣布。
顿时,同学们都惊讶得瞪大了睛眼。
老师这才知道自己冤枉小力克了,她想起以前一有什么事儿,自己往他身上推,现在看来,多半是冤枉他了。
老师头一次在她的学生面前脸红了。
“你刚才为什么说话?”老师质问。
“我的肚子里装了这么多课本,可难受了!”书包解释,“所以我忍不住就叫出来了。”
大家一看,可不是嘛,整个书包都被课本塞得满满的。
“学校干吗非要发这么多课本呀?”书包不解地问。
“这是学习的需要。”老师说。
“可是,我们每天背着这么多课本,可费劲了!”一个学生说。
“就是,而且老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我们写得手都酸了。”另一个学生也说。
“再说了发这么多课本,里边的内容我可一点也吃不消。”小力克说。
老师愣住了,她没想到课本竟然会引来这么多问题。
于是,老师尽量给学生减轻负担。
小力克的书包和大家成了好朋友。

猜你喜欢

  • 别请我吃饭,躲的就是你

    在祖国的各大菜系中,我最怵的就是粤菜。出了名以后,经常被奉若上宾,饭局不断,且多是粤菜的局。在北方,粤菜被公认是最铺张的,稍不留神就中了埋伏,光是一人喝一盅汤就比叫满一桌子的川菜贵,刀刀见血,做东的人不带上万儿八千的,看菜牌的时候就得把第一

  • 爸爸,我们去哪儿_李少萍

    他是法国的幽默作家,获得过费米娜文学奖,他的书里主人公是可爱的小孩。可是在现实中,他的生活却与此相反,他有两个智障儿子。一次出行,他开车带着两个儿子,儿子托马只会说一句话:爸爸,我们去哪儿?父亲回答说,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

  • 带着父亲的骨灰去天涯

    “爸爸,我一直带着你从未忘记,在北京、纽约、伦敦和悉尼,把你撒进每一座美丽的港湾,把你融进翻涌的浪花里,爸爸, 我想你,我想你……”一首叫《爸爸》的歌曲,感动了天下儿女,它是歌手汪峰为去世的父亲创作的。汪峰出生在北京军人家庭,父亲是海政歌舞

  • 他不仅是一个男人

    在纳尔逊·曼德拉被囚禁在罗本岛期间,我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也是远距离地对他逐渐有了了解。在多数人的心里,他不仅仅是一个男人,也是南非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追求公正、公平和尊严的化身。他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激励着各国人民,促使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自

  • 飞蛾扑火

    武则天当政时,比男人更嗜杀,单是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八、九、十这三个月,武则天就杀掉二十多人,其中有刺史、都督、大将军、尚书、侍郎。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便劝谏说:“你这样杀人,谁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告诉那位大臣晚上再来,大

  • 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

    看着这个标题,你们肯定觉得郭敬明和黄永玉这两个名字二十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吧。这次是《艺术人生》的十周年特别节目,做的是大师们和我们年轻一代的对话,两代人彼此分享人生的感悟。而我有幸,和我对话的就是传说中的黄永玉老先生。我的不知天高地厚,在走

  • 最平凡的港大院士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

  • 不放弃的路是青春唯一的出路

    我从小在台北的一个叫艋的小区长大,我家7口人,那个时候家里要抚养4个孩子是相当辛苦和艰难的,可那时的我却是一个不珍惜、不自爱的孩子。我小学三年级就做尽了所有的坏事:抽烟、打架、翘课、抢东西……相当暴力,相当令人讨厌。有一次,我们五六个人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