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赔偿

赔偿

收录日期:2025-08-07 18:52:34  热度:10℃

周末回乡下看望爸妈,吃中午饭的时候听他俩聊天。说对门邻居家的亲戚开面包车把一个四十出头的女人撞死了。女人家属要求赔偿八十万,邻居家的亲戚只出四十。由于差距甚大,双方便展开了持久的拉锯战。听到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发生的这样一桩死亡赔偿事件。

作为一名基层计生干部,除了做好业务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包村工作,何英是我所包的天桥村的村民。他有一个龙首村的朋友结婚,请他参加婚礼。宴席上新郎新娘给他敬过酒之后,新郎的朋友也轮番向他敬酒。几杯酒下肚何英便面红耳赤。何英自知酒量不好,便谎称家里有事,马上要赶回去。但新郎的朋友生拉硬拽不让走,三番两次无奈之下何英便留下来继续喝。

喝到下午,新郎的亲戚朋友陆续散去,新郎正忙着送客人。何英到外面解手,解完之后在酒精的麻醉状态下他径直跨上摩托车离去。其他人也喝得高了,谁都没在意这事。两小时后便传来天桥村拐弯路口碰死人了,事后新郎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朋友何英。由于车速过快,再加上醉酒驾车,在转弯的时候没有反应过来,径直开去一头栽在了树上,当场毙命。

晚上,死者的奶奶和父母还有亲戚来到新郎家里讨说法,说法自然是赔多少钱的问题。何英家属要求凡是跟何英喝了酒的人都有责任,每人五万,新郎五万。但新郎家坚决一分不赔,又不是别人撞死他的,嘴长在他脸上他要喝有什么办法,要是照这个理以后谁还敢请你们家的人。双方各执一词,越吵越激烈。

于是我和龙首村的几名村干部到死者家里跟家属做沟通工作,人已经死了,早早把问题解决了好让死者入土为安,两家都应该冷静下来坐到一块解决事情。但何英家属一直坚持他们的赔偿数额,少一分都不行,他们打算第二天组织人马大闹新郎家。

龙首村的主任继续做思想工作,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双方说着说着便吵了起来。只因龙首村的主任说了一句“你们就是在讹人家的钱”,结果死者家属不依不饶,当天晚上我们便被人家扣留住了,村主任在死者的灵堂前跪了一宿。

眼看事情越发的不可收拾,我便给乡上的司法人员打了电话。司法人员向他们讲明了他们的行为属于非法拘禁,要是再不放人,就要追究刑事责任了。

当场我们便给放出来了,但第二天一大早,死者家属发动了全部亲戚来到乡政府大院,打滚撒赖,哭天喊地。白天他们在大院里铺上铺盖,睡在太阳底下,晚上把政府会议室的椅子拼起来睡。整整一天一晚上,加上天气寒冷,领导怕出什么乱子,让所有干部轮流值班,紧紧看住家属,热水热茶二十四小时供应。

分管矛盾纠纷的领导和乡司法调解员找到新郎以及新郎的朋友,向他们讲明了他们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何英本打算要走,却被新郎朋友执意留住,并且一通灌醉。明知道何英喝了酒,骑着摩托来的,新郎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最终,凡是跟何英喝了酒的人以及新郎,每人赔偿死者家属两万,如果不服从这样的调解结果,那么真要打起官司来,双方自己考虑。何英家属似乎也是听了周围邻居的一些话同意这样的结果,至此事情才解决掉,他们的人马也从政府撤了。

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这样的事情第一次经历。以后要经常跟这里的老百姓打交道,想想真让人后怕。

猜你喜欢

  •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

  • 宗庆后的创业故事

    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对面、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下,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伫立。如果不看招牌,你很难相信,这里便是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后工作的地方。“娃哈哈是在这里诞生的,25年了,宗总舍不得搬家。”娃哈哈的员工说。年均增长超过60%的

  •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贝多芬

  • 贝多芬的成长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

  • 李苦禅教训爱子的故事

    李苦禅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国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爱子李燕从小受他的艺术熏陶,也爱上了绘画。到了中学,李燕在学校已经有了些名气,老师和同学们都夸他是“小画家”。李燕听多了好话,尾巴就翘起来了。李苦禅发现后,把李燕叫到身边说:“我们今天每人画一

  • 钢琴家郎朗小时候的故事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将儿子送进了一家小学。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

  • 郑板桥卖画智斗雁拔毛

    郑板桥任职范县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惩恶扬善,鼓励生产,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把县境内治理成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这一天,东乡大集,郑板桥一身秀才打扮,带了笔墨纸砚,骑上小毛驴,由一名衙役陪伴,去重操旧业——卖字画。当然,卖字画是个幌子

  • 请看见我的成长

    我头两年比较脆弱一点,后来就好得多了,越来越不在乎了。现在依然会有些影响,但要看那个非议是什么。如果人家讲得很有道理,比如“小四,你这个光用得不好、那里剪辑有问题”,这种客观的评价是一定要听的,我甚至希望听到更多这样的信息,我可以成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