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我叫耳聋,他叫耳背

我叫耳聋,他叫耳背

收录日期:2025-08-07 18:31:04  热度:8℃

我叫耳聋,他叫耳背

在一个小镇的寂静角落,生活着一对名叫耳聋和耳背的兄弟。他们不仅名字相似,而且都有着听力上的问题,这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惑。

耳聋是家族中的大哥,他在年幼时就发现自己听力有问题。无论是父母的呼唤还是朋友的玩笑,他都几乎听不到。这让他感到与世界隔离,在学校里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尽管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由于无法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交流,他在学习上始终处于劣势。

耳背则比耳聋小两岁,他年幼时也遭遇了类似的困扰。事实上,他的听觉并没有问题,他只是选择性地听。父母常常对他的说话不予理会,他只会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时候才听进去。这让他在家庭和社交关系中备受指责和误解。他经常被认为是一个自私和固执的孩子,而且在学校里也因为这个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产生矛盾。

然而,虽然兄弟俩面临听力上的问题,他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却大不相同。耳聋总是试图适应自己的局限,虽然有时感到无助和沮丧,但他从不气馁。他通过阅读和书写来弥补听力上的不足,并培养了一颗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他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写作成了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虽然他无法完全享受音乐和交流带来的快乐,但他用文字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并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激情与智慧。

与此相反,耳背从不试图改变自己。他认为世界应该适应他,而不是相反。他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他,却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他固执己见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与人沟通,并以此来展示自己的独立和个性。然而,他没有意识到,与他的固执相比,他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和友谊。

正当两兄弟分别走上他们不同的道路时,一个意外的事件让他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态度。一天,耳背遇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聋哑女孩,她叫万花。与她交流时,耳背感到自己的局限和无知,他充分意识到他在沟通上的问题甚至不如万花。耳背被万花的坚强和乐观所感动,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主动去理解和尊重别人。他开始学习手语,去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并慢慢变得成熟和富有同理心。

耳聋则通过培养自己的文学才华,逐渐在该小镇小有名气。他写下了许多故事,讲述了他自己以及其他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奋斗。他的文字感动了许多人,也给了他们勇气和希望。

兄弟俩终于明白,他们的听力问题并不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克服自己的问题。耳聋用文字表达,通过阅读和写作赋予了自己新的平台,而耳背则通过理解和尊重别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们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健全的身体离完整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距离。

猜你喜欢

  • 从失误中得到的发明

    从失误中得到的发明作者:赵元波人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差错失误。因此,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失误。然而事实上却是有些失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影子一样伴随在人的身边,既然失误难免,我们就要正确看待失误,说不定有些失

  • 一只兔子两样说法

    一位心理学家找来两个七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心理测验。汤姆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家里有六个兄弟,安迪则是来自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心理学家拿出一幅图画,画里是小兔子坐在餐桌旁边哭,兔子妈妈则板着面孔,站在一旁。心理学家让孩子们把画里的意思说出来。汤姆说

  • 欢迎逃单拉面馆

    欢迎逃单拉面馆在日本有家拉面馆,它的员工手册上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客人逃单,员工不准跑出店外追客人。有个新来的员工不理解,一次他当班时,发现有客人吃霸王餐,员工放下碗就想追出门,老板拦住了他。过后,老板耐心地给员工解释:不追逃单,一是因为追逃

  • 谁在说谎

    谁在说谎上海滩有个聪明人,叫大康,大家都说他精通各种旁门左道的本事。还好,大康为人仗义,倒也有不少朋友。这天,大康接到一个电话,是庄少爷打来的,在那头儿大倒苦水,说父亲罚他闭门思过半个月,他在家里快憋疯了,本来前一天,父亲去了北平,自己以为

  • 外国机智人物故事

    外国机智人物故事下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大多聪明非凡、智慧超常,他们很多都是流传于民间的虚构人物,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但在他们身上,凝聚了无数讲故事人的智慧和幽默。有一次,商人宰了只羊,正在他烤羊肉的时候,来了一个穷人,坐在一旁,就着羊肉香味吃他

  • 两难

    两难李也在清朝,由中央发往各地方的机密文件都会在文书右上角打个洞,穿个纸捻儿。这就算是机密了,那时候叫做“钉角文字”。显然这个保密措施是保不了什么密的。一次,一个老知县一边抽着烟一边看上头传下来的“钉角”,不小心竟把文书落在烟灯上烧掉了一个

  • 青纱帐

    太阳悬在头顶的上空,照得玉米地一片绿亮绿亮。没有一丝风。那个年轻的农夫立在大榆树下,边擦汗边眺望。附近的玉米苗稠密茁壮,都已齐膝高了,可他眼前的两块玉米地,稀稀拉拉,像脱发的一片秃头。玉米地,像凝滞住了一样,纹丝不动,看不见一个人影,人们都

  • 山外有高楼

    有个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女生,毕业那年自愿到山村小学,做了一名女教师。那一年,她收到一笔捐款,怎么用这笔钱,在老师中间引起了争议,有人建议添置教具,有人建议修缮教室。可年轻的女教师却没有把钱用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上,她把她的学生“奢侈”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