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华人实业家李光前

华人实业家李光前

收录日期:2025-08-08 03:02:25  热度:8℃

华人实业家李光前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倾城出动为一位老人送行。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位老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慈善家、华人社团领袖李光前先生。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1893年生于我国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幼年时,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他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李光前兄弟从小念私塾,10岁以后,随家迁往新加坡,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每个周末,还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课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对祖国怀着深深的感情。

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于暨南学堂就读。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廷垮台。由于时局动荡,学校也停办了。李光前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学校及崇正学校任教,同时兼任一家华文报纸的电讯翻译工作。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念头,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

1916年,同样是爱国华侨巨商的陈嘉庚为了扩展其橡胶事业,叩开欧美市场的大门,需一名精通中、英文并有相当实际经验的人才,庄希泉等人推荐了李光前。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李光前商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机,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1920年,李光前被陈嘉庚招为长婿。这又是一次重要的转折。李光前少年时期那段复杂而又曲折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深得陈嘉庚赏识时,他又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尽心尽力,陈嘉庚也尽量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公司开业的第3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很艰难。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被挤垮。

1931年,他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时称暹罗)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

李光前在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时候,不满足于在商界取得的辉煌业绩,开始涉足金融界。他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经营银行也井井有条,得心应手。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如今,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

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新加坡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华侨的产业损失巨大。大战结束后,李光前从美国回来,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他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作出了贡献。

没有人知道李光前到底有多少财产,仅以他个人名义设立的“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马来西亚李氏基金”就约值2亿叻币(新加坡币)。

李光前并非只知道赚钱,他在兴办文化教育事业、从事公益福利方面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李光前心中,始终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这就是陈嘉庚先生。他在陈先生身边工作10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陈先生的行为和他的古道热肠深深地影响了李光前。

在中国求学的3年中,李光前目睹了晚清的没落衰败,也经历了那场令国人振奋的辛亥革命,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仰。

新中国成立后,《南洋商报》客观地报道国内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维护华侨的利益。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为鼓励优秀学生,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他专门拨款作为优秀生的奖金。他捐资扩建的中学更是多不胜数,如1934年他接任南洋中学董事长职务后,负担该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和图书馆。他还是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出钱出力的事,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

李光前身为华人,对在海外的华侨怀着真挚的情意。1951年,他注意到由华侨创办的历史悠久的同济医院设备落后,建筑也狭小破旧,于是组织了“同济医院购地建屋委员会”,捐款添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将医院规模扩大。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1967年,李先生逝世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新加坡广大贫苦侨民都居住在木屋或树叶搭的房屋里,很容易引起火灾。为此,新加坡当局成立福利局,专门处理这方面的救济工作。李光前虽然业务和社会工作繁忙,仍义不容辞地出任福利协会主席和福利局主任,一出现灾情,他马上赶到现场视察,慰问受灾侨民,并及时给予大量捐助。

猜你喜欢

  • 让理想转个弯

    他是一位农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十年来。坚持每天至少写500字。每写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再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纸杂志。遗憾的是,尽管他很用功,可他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连一封退稿

  • 生命不能太负重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地找到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刺破双脚;手也受伤了,血流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可为什么我还找不到心中的阳光?”大师问:“你的大包

  • 过年

    年与岁和月隔河居住,岁月是俩兄妹。年好像是孤身一人,其实年还有个孪生弟弟,这孪生弟弟叫安,这安与父母出游去了,所以家里就年守着这个家。说起这事很早很早时,年或安或岁与月或他们的父母,都是天上人间衍变而出的,都是天神一般下界的吧,也同样当食人

  • 父亲的“三碗粥”

    小顾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待庄稼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珍惜和敬畏。但是有一件事,却让小顾很不理解。每次收完庄稼后,父亲总会在地里留下一些干瘪的稻谷。刚开始,小顾以为是父亲不小心遗漏的,便提醒父亲。父亲却说:“别管了,让它们留在那儿吧。”

  • 运斤成风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将白垩(er)土抹在自己鼻尖上,他不擦也不洗,而是去找一个叫石的匠人拿斧子给他劈。这人也不含糊,你叫我劈我就劈,抡起斧子呼呼生风,一斧子下去,白垩土被劈得干干净净,那人鼻子毫发末损!宋国的国王听说这件事,把匠人石召到跟前

  • 梦回电大——以德报怨篇

    听到我要上大学的消息后,造船厂的弟兄们倍感留连,特别是我曾信用有加的厂长黄立贵,那不舍的情怀更让我为他的今后担心。因为,他已将我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化为了对知遇的回报。无论我在与不在,他都能把我的要求落实为行动,他全权掌管的物资没有我的批准,任

  • 给人一个台阶

    今天早上老爹扔给我两袋谷,叫我去镇里酒坊换酒,说预备你侄儿“洗三”用的,你换了酒就回来,不要贪玩。我用三轮车推着两袋谷子,扭腰摆臀一晃一晃地顺着村里新修的小路走出去。镇上离村里有七八里路,我一路走来倒也不觉得累。酒坊的人很多,排了好一会才轮

  • 兄弟,我们是兄弟

    林妈妈每天都愁着张脸,这都五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更老!唉!这人一当了父母,就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了。林妈妈在为大儿子的婚事操心,都快三十的人了,还没有对象!小儿子都已经有个会走路的胖小子了。林妈妈经常给林辉安排相亲的,可林辉却是爱搭不理,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