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末代皇帝”与“熊一枪”

“末代皇帝”与“熊一枪”

收录日期:2025-08-08 06:03:50  热度:8℃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熊秉坤为全国筹委。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席间,清王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应邀到会,他高兴得像个孩子。当听说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也在宴会上时,他迫不及待地要求与熊秉坤见一见。周总理听后,边微笑,边点头,欣然同意。

溥仪高举酒杯,走到熊秉坤面前说:“辛亥革命,您打响了第一枪,可谓盖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倒了我这个当时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成为新人,为表谢意,容我敬酒一杯!”

熊秉坤谦虚地应答道:“不敢当!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是全国志士仁人共同的功劳。今天见面,我们都是新人,新人做新事,我也感到特别高兴,让我们共同干杯!”

两人干杯,一饮而尽,随即又紧紧握手。

同年10月13日晚,他们又在全国政协第四会议室见了面,在座的人中,有溥仪的叔父载涛,有当年把溥仪赶出皇宫的京都警备司令鹿钟麟等。大家互相握手,紧紧拥抱。溥仪幽默地说:“今天的溥仪特别高兴。我不是过去的宣统皇帝,皇帝没这福分同大家见面。今天,是冤家大聚会。枪打、炮轰,文的武的,连打带撵的都来了。如果是宣统,不吓得哇哇叫才怪呢!”

一番话说得大家笑弯了腰,老人们仿佛年轻了许多。

熊秉坤对“皇帝”说:“往日冤家路窄,拔刀相见。今天,枪打炮轰,赶的撵的,文的武的,冤家对头同你这位‘皇帝’大聚会,一不三拜九叩,二不站立两厢,三不革你的命,我们平起平坐,团结和睦地在一起,这说明我们都能择善而从,夙敌变明友,举杯又拉手。今天聚会,十分快活,是一桩奇闻、奇事、奇会啊!”

这时,镁光灯闪个不停。溥仪搀住熊秉坤和鹿钟麟说:“我这个清室末代皇帝,与你们合照一张吧!一系列的教育、改造、劳动,挽救了我,我懂得了人民确是历史的主人。劳动创造一切,也能改造一切。我由金枝玉叶、龙子凤胎的皇帝,到十恶不赦的战犯,变成了自食其力的新人,进而成为中国公民,我对得起列祖列宗。”熊秉坤称赞他说:“讲得好!后世人会说你的路走对了,对得起爱新觉罗的祖祖辈辈和子孙,我向你诚挚祝贺。”

溥仪再次握紧熊秉坤的手,并对摄影记者说:“请你给我这个‘末代皇帝’与武昌起义熊一枪,再照一张吧!”

午餐时,他们两人又坐到了一起,亲密地交谈起来。

猜你喜欢

  • 算不了什么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三大富翁之一。洛克菲勒享年98岁,他一生至少赚进了10亿美元,光捐出的就有7.5亿美元。但他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但发现缺了一美元,他就向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免

  • 顺其自然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部门的人问他人行道该铺在哪里。“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

  • 没有绝对的安全与危险

    一头瞎了一只眼睛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完好的眼睛看着陆地,随时警戒着猎人的到来。那只看不见的眼睛,则向着海洋,因为它以为海上绝不会有危险。过了一会儿,海上驶过一艘船,船上的人看见鹿,就用箭瞄准把鹿射杀了。鹿在临死时自言自语说:“我真是

  • 分开去做

    一个小伙子初次到工厂做车工,师傅要求他每天车完30000个铆钉。一个星期后,他疲惫不堪地找到师傅,说干不了想回家。师傅问他:“一秒钟车完一个可以吗?”小伙子点点头,这是不难做到的。师傅给他一块表,说:“那好,从现在开始。你就一秒钟车一个,别

  • 一“令”与二“虎”

    一个人在荆州做官时,山上的老虎常出来吃人和家畜。老百姓要求县官除去恶虎。这个人只下了一道驱逐老虎的命令,叫人刻在很高的岩石上,凑巧那只老虎因故离开了荆州,他就得意地认为他的命令生效了。不久,他被调至另一个地方做官。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非常刚强,

  • 女孩与小公牛

    在美国一家农场里,一对父子正要把放了一天牧的牛群赶到栏里。最后,其他的牛都进了栏里,惟独有一只小公牛到处乱窜,始终不肯进栏。父子两人举着鞭子追打着小公牛,试图把它赶进栏里,都没有成功。最后父子两人累得气喘吁吁,没办法只好一前一后连推带拉把小

  • 蘑菇谈判术

    一次,美国和日本两家贸易公司进行一项投资较大的长期合作谈判。美国人很想尽快达成协议,于是,谈判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了。可日本人却只是在那里记笔记,直到谈判结束也没发言,就回国去了。以后,日本公司在两年之内连续派来五个代表团

  • 赞扬的技巧

    一位收藏家请一位鉴赏家来家里,鉴赏一下他最近收集的几幅字画。鉴赏家来了以后,他先拿出郑板桥的一幅画竹,请鉴赏家看。鉴赏家看了半天,没有说话。然后收藏家拿出现代一位青年画家的作品,请他鉴赏。那位鉴赏家看了几眼就连声赞叹道:“非常好,非常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