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金庸也曾“失马”

金庸也曾“失马”

收录日期:2025-08-07 20:23:10  热度:1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这是普遍的生活现象,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一次甚至多次的塞翁失马,金庸就有多次“失马”的记录。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年轻时的理想是做一名外交官,为此他刻苦读书,如愿考入了位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这是国民党培养外交人才的地方,但由于战乱,他的外交官梦一直未能如愿。新中国成立后,金庸被派往香港到《大公报》任职。有一次,友人电召他北上外交部应聘,接待他的是时任外交部秘书的乔冠华。乔冠华曾是金庸的朋友,他坦诚地对金庸说:“一个受过国民党教育的地主后代,恐怕很难会被吸纳。”并告诉金庸,如果真的很想来外交部工作,必须先受培训,然后申请加入共产党。金庸完全失望了,回到香港。

这是金庸最为关键的一次“塞翁失马”,它改变了金庸一生的命运与前途,金庸的外交官梦被粉碎了。于是,他老老实实地回香港编他的报纸。1957年,偶然的机会,他写起了武侠小说,一写就是几十年。现在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大侠”成为“天下无人不识君”的文化大名人;后来他又创办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晚报》《明报周刊》等明报系列,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大企业家,靠写作和办文化产业成为亿万富翁,在华人界他恐怕是唯一的。

倘若金庸当年能顺利进入外交部工作,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正常的话,他可以成为一位外交官,或被派往国外,当一名驻外使节。这虽然也可以为国家民族的外交工作作出贡献,但这怎么可以与今天金庸的成就相比。甚至,他可能将面临一个接一个的灾难甚至是致命的打击。金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所受的又是国民党的教育,以金庸在香港《明报》写社评时关心国家大事,爱发议论的性格看,他能过“反右”这一关吗?即使“反右”时侥幸过了关,又能过“文革”关吗?那时,只有一个不断受冲击、濒临灭顶之灾的查良镛,何来金庸!何来他脍炙人口的15部小说!何来他响当当的《明报》系列!何来亿万富翁!

由此可见,对于“失马”,不要悲观消极、不要一蹶不振,但也不要采取阿Q主义,应本着冷静、进取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另辟蹊径,就像金庸一样,也许换来的将是一匹宝贵百倍的千里马。


猜你喜欢

  • 悍母

    母亲前面,不太用一个悍”字来修饰的,何况是一个年逾八旬的老母,更何况是一个刚刚病愈出院的老母。 一场官司,是老母亲告她的三个儿女。 老太太刚刚动过手术,拄着拐杖,颤巍巍到庭。她老伴,据说在孩子尚未成年时就离去了。 儿女也都不年轻

  • 哥哥

    家里人中,哥哥最舍不得我走。他以为,我去学武功是因为总被村里的孩子们打想报仇呢。他就一个劲向我保证,以后一定好好保护我,不让我受欺负!但对拍电影”的执拗,让我最终还是去了少林寺,一待六年多。 在少林寺学武非常艰苦。几年里,我只

  • 怕我疼,你才没拉我

    那年我四岁,你被派到遥远的山村支教,你走的时候,爸爸和你吵得很凶。他说你宁愿去穷乡僻壤教那些陌生的孩子,也不要自己的亲生儿子。爸爸还说,如果你一定要离开,他就和你离婚。 结果,你真的走了。临走时你抱了抱我,摘下脖子上的项链给我戴上。我问你何

  • 烤饼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有一次路过仁寺洞,我停在了一个卖烤饼的小车前。烤饼的味道让我想起了母亲,不由得眼圈一红。上学的时候我们一天三顿都靠酒渣填饱肚子。因为酒劲,脸颊都会红扑扑的。而母亲则在路边卖烤饼,我们五个兄妹的身上总有酒渣味儿,母亲身上总有烤饼味儿。因为要在

  • 千千阙歌

    十七岁那年上大学,母亲本说好了要送我,但在临走的那一刻却变了卦,兴高采烈、满怀着闯世界念头的我,并没有注意到她挥完手转过身去眼角的那一瞥闪光。父亲送我到车站,我还穿着那个夏天一直穿着的短裤和背心,脖子上挂着一串钥匙,满不在乎的样子,一

  • 与爱同在

    有一年的冬天,疼爱的外公忽然去世,一种难言的哀怆几乎吞没我的故事大哥因病去世那年,母亲已经七十岁,为了不让体弱的母亲过度悲伤,我们兄妹几人商量后决定向母亲隐瞒这个噩耗。由于大哥生前住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与母亲团聚,相信母亲是不

  • 天下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这句话我就想起我的父母,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不管多远父母的心都离我好近,因为他们无时不刻都在牵挂着我.现在我只能对他们说对不起请原谅女儿的任性.当我对爸妈说我要离开时,爸爸很沉默,妈妈只是淡淡地说"随你"话虽

  • 38元钱,我买回了亲情!

    我跟我妈的感情不好!为啥?我是我妈生的,脾气都犟到一块去了。那些年我还没嫁,只要我跟我妈一起在家呆着,我爸一准到别的地方去喝茶。为啥?娘俩谁也不听谁的,都犟呗!其实我并不是那种跟父母特犯混的人,我知道我妈也是一样。我只是不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