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局长的包

局长的包

收录日期:2025-08-07 11:03:15  热度:7℃

最近,办公室的小李突然下派了,职务上也没有变动,让人很是费解,人事处的意见是说他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机关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所以局党委安排他下基层锻炼,让他不要有其它想法。

小李毕业于名牌大学,文字功底很好,偶尔还会写点诗,在局里也算是个人才,尽管没有什么关系,但为人实在,还练就一手好车技,就被调到办公室打杂。

在办公室呆过的人都知道,说起来人不少,不过大多是挂名,干事的都是一些年轻打杂的人,这不,小李不仅要写各种材料,偶尔还要充当驾驶员。

中秋之前,局长安惯例都要下基层慰问,看看职工送点月饼什么的。正巧,局长的驾驶员家临时有急事请假了,办公室主任就让小李负责给局长开车,出发的时候,主任还特意告诉他只做自己的事。

平时难得与局长单独相处,小李很是高兴,觉得是接近局长的好机会,早早就把油加满了,还到洗车场把车打得锃亮,还特意从小车队打听局长喜欢的香味,在车里喷上谈谈的香水味。

不想,车才进门就碰上局长的秘书,秘书看车后,说自己要办点私事,让他开一会。几分钟时间,车就回来了,锃亮的车也被他弄脏了,香气也回归了大自然。正想找秘书说几句,局长已经下楼了。

很爱干净的局长也不怎么的,看了看车,就笑眯眯地上车了,平时跟得紧紧的秘书却没有上车。小李正在犹豫的时候,局长一挥手,他只好开着车就走。

每到一个单位,局长停留的时间都很短,简单问候一下,看看食堂的伙食如何,在接待室稍坐片刻就赶往下一站了。没想到,前二家都是局长临上车时,他的包才被单位负责人匆匆送来,局长哈哈一笑,秘书没来,老是忘记。

到第三家的时候,小李觉得自己该为局长做点事,局长一下车便早早将车停好,并跟着局长视察,快走的时候,便赶紧把局长的茶杯与包拿着往车上走,觉得就要为领导服务好。

不知为什么,自从小李拿了包后,本来在路上还拉几句的局长却闭目养神了,小李问什么话,局长也只是点点多,一句话也不多说,让他很是纳闷。

到第四家的时候,小李还是抢着帮局长拿包,不知为什么,局长脾气突然大了起来,拿起电话训了一通主任,都是几件小事,让小李摸不着头脑,训完后,就阴沉着脸告诉小李马上回局。

小李一到单位,就被主任叫走了,主任很仔细地问了整个过程,听完后,也阴沉着脸说,不是早就告诉你了,做好自己的事,真是的。

真是的,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觉得做事简单,帮领导做事,其实最不简单。

猜你喜欢

  • 汤唯:柴米油盐是我的向往

    34岁的汤唯宣布订婚,声明就颇有韩剧家常的温暖情调:因为电影相识相知,从朋友成为恋人,以后还会称呼对方老公老婆。金泰勇,韩国导演,非著名,有才华——汤唯的择偶标准符合人们对她一贯的认知和期待:文艺、低调、接地气。晚秋不晚又何妨《晚秋》是汤唯

  • 用鼻尖谱写生命之光

    她出生后逐渐出现了一些行为异常,父母将她送到医院检查,却被诊断为徐动型脑瘫,这是独立生活能力最难的一种病型。父母带她跑遍了各大医院,几乎花光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可她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长大后,她经常将头贴在窗玻璃上,望着窗外车来车往,等待

  • 于丹的短板

    在不少人眼中,满腹经纶的于丹是最受欢迎的“段子大王”和“学术超女”,称得上“中国第一才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于丹是短板多多的小女人。于丹的错误惹得在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她却不恼不火,说:“数学计算失误,确实是我的短板,但这个短板至少也带

  • 学者气度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是福建人,但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走在街上就是个北京老头儿。王先生出身望族。早年他读燕京大学时,由于离家远,家里在学校旁为他租了个大院子,有中西厨子伺候。就这样,他还不好好读书,尽干养狗捉獾放鹰逮猫(兔子)之事。所以他特瞧不起如今风

  • 鲁迅懂得真滋味

    即便在今天,不少读者尚认为鲁迅先生只是个金刚怒目的战斗者,严肃紧张有余而活泼和蔼不足,他的文章也像匕首、像投枪,充满“战斗的气氛”。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却不全面。其实,鲁迅在生活中是个极有趣味的人,看到这一点,将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才是许广平所讲

  • 人生需要归零的勇气

    一位老者曾经问我(邓亚萍):“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我说:“我父母把家里一间屋子专门设为荣誉室,把我所有的奖牌、奖杯、奖状全部放在那里。”他跟我讲:“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过去。”从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

  • 嘴唇优美,是因为讲了亲切的话

    “如果能把奖牌融化,就融化它,然后做成一个大的,全都献给申雪,因为今天所有的荣誉都属于申雪一个人。”这是赵宏博在一次比赛夺冠后说的话。申雪和赵宏博是一对很著名的双人滑运动员,那次比赛,申雪是带着伤痛参加的,而赵宏博在心底心疼她、呵护她,更加

  • 蔡元培延揽人才的“绝招”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陈独秀身上。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后,总想找个得力的文科学长,将人文学科带起来。他看中了陈独秀,一是因为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汪洋恣肆、观点独到、才华横溢,使蔡元培觉得此人有真学问;二是陈独秀写的《今日教育之方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