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父母在,灯亮着

父母在,灯亮着

收录日期:2025-08-07 17:21:23  热度:8℃

圣人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指既为父母添寿而高兴,但也为他们年长而暗生恐惧。人生苦短,一般不足百度寒暑矣。

传统中国向来注重家族、家庭。而孝道是其中至为重要的文化灵魂。林语堂分析道:“在巩固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最有价值者,当首推中国家族制度。”“中国快乐的要素,第一存在于家庭。家庭在我的印象中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孝在中国伦理观念里面,是居于百善之先的。”因此,孝,一直是量人轻重的衡器。

一位友人说,他年过八旬的父母因为老屋装修,到他家借住了一个半月。竣工告别儿子家时,母亲突然异乎寻常地抱住了年已半百的他,满含热泪一再表示难得难得,你结婚二十多年以来从没有过如此之长的朝夕相伴。母亲既知足,又不舍。

友人内心震动不已,感慨连连。

《孝经》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意思是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通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然而,别把尽孝当成一件唾手可得之事。我的一个朋友就常提醒周边友、邻。

他七十多岁的母亲宿有一个心愿:看一眼大海!北京到北戴河二百多公里,看似容易,可一来二去一直没能成行。大约十年前,儿子做好了一切准备,计划利用周末开车前往。但就在出发的那个周末的下午,一个大学同学电话告之一家三口来京度假。他只好再次改期。母亲毫无怨言。

不曾想,就在不久后,母亲因罹患膀胱肿瘤,夏天入院,秋天就匆匆辞世。我的这位朋友除了撕心裂肺,很长时间陷于自责。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孝敬老人无须长远规划。孝行当及时,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

心灵导师、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有一次曾对他的授课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下周上课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下周上课时与大家分享成果。到了下周上课时,一位中年人一脸凝重地起身说,上周下课后,他敲开了父亲的家门。6年前他与老父发生争吵后再不说话。他鼓足勇气说出了“爸爸,我爱你”。父亲愣住了,继而老泪纵横。两天后他接到电话并赶往医院,父亲因突发疾病永远离开了家人。这位中年人动情地在班上说:“如果我迟疑着没有告诉爸爸我对他的爱,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此刻,我想对所有的同学、所有的儿女说:爱你的父母,不要迟疑,从这一刻开始!”

闲愁最苦!对绝大多数老人来说,孤寂以每日24小时相伴。哲人说,“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闲居在家的老人尤是。

由常远、艾伦、王宁合演的小品《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一年中只有10天有儿子陪伴,为了让儿子重视自己,他不惜装病多动症。而他儿子强调因生意繁忙压力大而拿不出时间,以为每月多给钱就表达了孝心。最终他明白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的道理。

儒学大家辜鸿铭说:中国的儒家以为,国家信仰的本质、动力和真正的启示之源是“对父母亲的爱”———孝顺,以及诞生出来的祖先崇拜仪式。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莫道百忙千忙,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身为副总理、外交部长的陈毅都能为卧病于床的母亲清洗大小便失禁而污染的裤子,况你我乎?

父母是子女的堂屋。父母在,有如灯亮着,儿女心中不暗,晚辈奔忙有依。

春節了,回堂屋一叙可好?

猜你喜欢

  • 于无声处爱最浓

    出差归途的火车上,巧遇同事高姐。高姐大我一岁,是我们公司的会计。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车到终点,我们疾步走出车厢,并肩穿过站台天桥,就要到出站口时,高姐突然停住,转头看着我,欲言又止。我赶忙问她:“有什么

  • 亲情也不能一味付出

    亲情不是一味的付出与无度的牺牲,不是用力过猛地溺爱,而是平等地相处,保持独立,彼此尊重,相互温暖,相互提携。1前段时间,我家陷入多事之秋,老公投资失败,公公病重进了ICU,我骑电动车不小心摔倒,手腕骨折。一筹莫展之时,我弟弟和两个小姑子来到

  • 今天,你还让母亲生气了吗

    “今天想吃什么?妈给你做。”“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别总吃些米线麻辣烫!”“今天降温了,多穿点衣服。早晚温差大,别冻着了啊!”“钱够花不?不够跟妈说啊。”“快放假了吧,买票没?没买到去接你啊。”“今天怎么没给妈打电话呢?出去玩别坐私家车啊!”

  • 请您别忘那么多

    1昨晚,我妹给我电话,又说起爸爸忘这忘那的事,我的心又被揪了起来。早上,正要给家里视频,我妈打来电话,说我爸联系不上了,手机也不接。原来,我妈去送货,我爸自己去县城了。本来两个人准备在路上碰头的,结果我妈怎么等也没见到他人,电话也始终无人接

  • 妈,你老了就去养老院吧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你从小教孩子,不就是希望孩子以后多孝顺孝顺你。可你真正做到了吗?你现在对父母的样子,可能就是以后孩子对你的方式。1“妈,你老了就去养老院吧。”真的听过一个5岁的孩子对她妈妈这样说。隔壁邻居那段时间每天都会吵架,我问妈妈怎么

  • 永不凋零的亲情

    她在风烛残年的时候,终于放下了对父亲的怨恨,放不下的,却是尘世间的那一点点暖意。老来多健忘,唯不忘思亲。在人流如潮的街道上,迎面走来一对父子。暮年的父亲搀扶着他年轻的儿子,慢慢地走着。年轻人头上缠着厚厚的纱布,走路显得十分吃力。父亲低声和他

  • 在爱的面前柔软

    公交車来了,人们纷纷赶去。我看到远处路口有一对母子也正急匆匆赶来,儿子六七岁,跑在母亲前面;母亲30多岁,行动有些迟缓。不一会儿,孩子上了车,他并没有急匆匆地找寻座位,而是站在司机旁边。“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司机看

  • 与母亲的最后一次聊天

    七十二岁的母亲在两个月前被告知罹患喉癌,需要切除喉部的息肉。但只是这样还没办法完全治愈,必须同时切除声带及喉头部分。手术前两天,医生对我说:“你母亲接下来会暂时不能享用美食,所以尽可能让她吃喜欢的东西吧。”因此医生让她先出院回家。我没有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