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自伊山过金城宿觉慧寺赠始宁禅师
舟行鉴影中,尘埃不须洗。
人言田间苦,我言田舍好。
浊醪三两杯,沈忧积如扫。
昨与田父言,别白皆有證。
丈夫幸听之,物物保性命。
归来过山僧,僧始见客喜。
试与语艰难,不贪亦不止。
我徐觉言烦,乃静观厥理。
僧言祸与福,皆其自取尔。
吾师有明言,报应有彼是。
所作既不同,所遭亦如此。
君言君自忆,我初不到耳。
及君受报时,何用乏吾事。
去年梁宋灾,载尸满城市。
今年江淮南,囷窌有馀米。
善恶无两岐,末流见殊致。
君后起念时,觉此而已矣。
再拜谢高僧,师言诚有味。
解榻借僧裯,不觉已鼾鼻。
展转未厌眠,鸡鸣唤客起。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诗中先以壮丽的景象铺陈开来,"家山三百里,处处逐流水。舟行鉴影中,尘埃不须洗。"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的情景,流水如镜般清澈,连尘埃也不需洗净,可见水质之清。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与看法,与世人不同,"人言田间苦,我言田舍好。" 这里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生活的心境。
饮酒三两杯,以解忧愁,如同扫去心头尘埃,表明诗人通过饮酒来缓解内心的忧虑与沉重。
以下几句是对话的记录,"昨与田父言,别白皆有證。丈夫幸听之,物物保性命。" 这里的"田父"可能指的是农夫或是生活于田园之人,而"别白皆有證"则是在强调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证据和道理。
接下来描述了与山中僧人的相遇,僧人对诗人的言谈感到喜悦,但诗人自己觉得自己的话语有些啰嗞不堪。"归来过山僧,僧始见客喜。试与语艰难,不贪亦不止。我徐觉言烦,乃静观厥理。"
随后是对祸福之事的讨论,诗人通过僧人的话语认识到祸福自取,报应有其必然性质,"僧言祸与福,皆其自取尔。吾师有明言,报应有彼是。所作既不同,所遭亦如此。"
最后几句则是一种回忆和感慨,诗人对往事的追思,以及对僧人的再次致谢,"君言君自忆,我初不到耳。及君受报时,何用乏吾事。去年梁宋灾,载尸满城市。今年江淮南,囷窌有馀米。善恶无两岐,末流见殊致。君后起念时,觉此而已矣。再拜谢高僧,师言诚有味。解榻借僧裯,不觉已鼾鼻。展转未厌眠,鸡鸣唤客起。"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与山中僧人的交流,将一种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传达给读者。这不仅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展现,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寻求一种精神的安顿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