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之才宿孔溪亭驿早行
宋 · 冯山
孔忧宁煖席,刘髀不禁鞍。
夜永无归梦,山深正苦寒。
行钲催早发,晨鼎荐芳酸。
谁识驱驰意,忧民万事端。
夜永无归梦,山深正苦寒。
行钲催早发,晨鼎荐芳酸。
谁识驱驰意,忧民万事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冯山在宋朝时期,与友人徐之才一同宿于孔溪亭驿,次日清晨匆忙出行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种种感受。
首联“孔忧宁煖席,刘髀不禁鞍”,以典故入诗,孔指的是孔子,刘髀则借用了汉代名将刘秀的故事,暗示旅途劳顿,即便是孔子的忧愁也无法享受暖席,刘秀的髀肉复生也无法承受鞍马之劳。这里巧妙地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疲惫。
颔联“夜永无归梦,山深正苦寒”,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受。夜晚漫长,无法入眠,心中只有对归家的渴望,而山中更深,寒气逼人,更添了几分凄凉与孤独。
颈联“行钲催早发,晨鼎荐芳酸”,描述了清晨的景象。行钲的敲击声催促着早起出发,晨鼎上煮着的食物虽有芳香,但更多的是酸涩,这或许象征着旅途的辛酸与不易。
尾联“谁识驱驰意,忧民万事端”,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在忙碌的旅途中,有多少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驱驰之意?这其中不仅仅是个人的奔波,更是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