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蓟门述(其三)赏析

蓟门述(其三)

明 · 戚继光
道逢老边卒,白发两垂颐。
不避五兵锋,向予重致词。
片言欲出口,双泪惨涟洏。
次第吐边情,一一三嗟咨。
赢卒当雄关,茕茕命如丝。
饷饩虽有常,粗粝不可炊。
仓庾隔数舍,两斛月所糜。
强者力负归,弱者易铢锱。
市贾谁欲售,竟为廪人资。
旧积与新征,交并眩所司。
陈陈恨相因,循弊无已时。
属夷时近关,仓皇势莫支。
外以助虏奸,内以邀重贻。
拂意戕逻卒,王制辄见縻。
将吏畏简书,徒增抚赉资。
即殚战士膏,莫逆猾虏姿。
爰立樵采法,以饰赋敛基。
公私倘各遂,樵采亦其宜。
乃今则不然,岁岁徒伤悲。
枵腹出关去,目昏神尤萎。
或返或见俘,吉凶难预期。
哭声应斧声,山风转凄其。
束薪未满额,公庭惧鞭笞。
侯门妻与母,对语情弗持。
尚谓官家饷,足疗数口饥。
妇人处闺阁,时艰奚能知?寥寥升斗间,凋耗讵有差?既均偿马金,充薪亦在兹。
沟壑立可待,十户九仳离。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戚继光所作的《蓟门述》第三篇,反映了边关士兵的生活困境和战事的残酷。诗中通过与一位老边卒的对话,描绘了边关士兵在战争中的艰辛生活。

老边卒形容自己年老体衰,面对战争的威胁却依然坚守岗位,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痛苦。他提到士兵们在雄关险地生活,食物供应虽有保障,但粗劣难食;仓库物资稀缺,每月只能分得少量粮食。强壮的士兵勉强能够负粮而归,而虚弱的士兵则因无力负担而易物求生。市场上的货物无人问津,最终成为粮仓的收入来源。边防军的积蓄与征税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士兵们苦不堪言。

诗中还提到了夷人趁机作乱,加剧了边关的危机。将吏们害怕受到责罚,只能增加对士兵的抚恤,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士兵们在战场上牺牲,却难以阻止敌人的侵扰。为了应付赋税,甚至立下砍柴的法律,试图缓解财政压力。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解决问题,反而让百姓更加困苦。

诗的结尾部分描述了士兵们出关后的艰难生活,他们或返回家乡,或被俘虏,命运难以预料。在砍柴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饥饿,还要担心被官府鞭打。家中妻儿对官府的供给抱有希望,却不知这仅能暂时缓解饥饿,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升斗之米的分配也变得异常艰难,士兵们不仅需要偿还马匹的费用,砍柴所得也用于补充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死亡似乎成为了必然,十户之中有九户家庭面临分离的命运。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边关士兵的苦难生活,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作者对边防士兵深切的同情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