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杂诗(其十四)
清 · 钱澄之
僻处朝廷小,虚名礼法持。
谁迎郧国至,不救粤东危?元老盈廷谤,书生一语移。
阙前争论日,大体幸毋亏!
谁迎郧国至,不救粤东危?元老盈廷谤,书生一语移。
阙前争论日,大体幸毋亏!
鉴赏
这首诗《梧州杂诗(其十四)》由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通过诗句展现了对朝廷内部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与忧虑。
首联“僻处朝廷小,虚名礼法持”,开篇即点明朝廷地位的偏僻与表面的虚名,暗示朝廷在实际治理中的局限性与形式主义倾向。诗人以“小”字形容朝廷的地位,暗含对朝廷影响力的质疑,而“虚名礼法持”则揭示了朝廷在维护表面秩序时可能存在的空洞与无力。
颔联“谁迎郧国至,不救粤东危?”进一步深化了对朝廷治理能力的质疑。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郧国”和“粤东”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或政治势力,诗人提出疑问:谁在迎接外来势力的侵扰,却无法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地方?这不仅反映了对朝廷对外政策的不满,也体现了对国内政治局势的担忧。
颈联“元老盈廷谤,书生一语移”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政治生态。一方面,朝廷中充斥着老成持重的元老,他们或许拥有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可能因固守传统而不易接受新思想;另一方面,书生(知识分子)的一句话就能引起改变,暗示了知识力量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以及传统体制下知识阶层与权力中心之间的微妙关系。
尾联“阙前争论日,大体幸毋亏!”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政治局面的担忧与期待。在朝廷门前的争论日复一日,但愿最终能避免整体利益受损。这一句既是对现实状况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希望在激烈的争论之后,能够找到平衡点,保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