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
宋 · 陈与义
维摩之室本自空,忽惊满月临丹宫。
稽首世尊真实相,不比图画填青红。
天女之孙擅天巧,经纬星宿超庸庸。
沦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祇园中。
意匠经营与佛会,七宝欲动声珑珑。
眉间毫光放未尽,指下已带旃檀风。
飞梭本是龙变化,挟大威德行神通。
恍若祇洹遇佛影,岂彼台像能比崇。
共惟此事不思议,细看众巧无遗踪。
日浮鸡园赤烂烂,天入鹫岭青丛丛。
那知金臂是正倒,但觉已挫千魔锋。
龙天四众俨然侍,喜满尺宅俱成功。
向来八风几卷地,众宝行树无摧桻。
老萧区区佛所悯,岂与十二蛲蛔同。
重云之殿珠作帐,一朝入海奔雷公。
幸留此像不为少,福聚万纪兼千总。
馀休八叶终灰烬,坚固却赖三眠虫。
似闻法猛藕丝像,当时已不随烟东。
煌煌二宝照南北,客摄万鬼专其雄。
龙华已耀东坡墨,惊梦不假撞洪钟。
唯有兹图晦几岁,留待公句贻无穷。
画沙累土皆见佛,而况笔墨如此工。
亦念众生业障厚,要与机杼聊分攻。
从今俱尽未来世,买丝不绣平原容。
稽首世尊真实相,不比图画填青红。
天女之孙擅天巧,经纬星宿超庸庸。
沦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祇园中。
意匠经营与佛会,七宝欲动声珑珑。
眉间毫光放未尽,指下已带旃檀风。
飞梭本是龙变化,挟大威德行神通。
恍若祇洹遇佛影,岂彼台像能比崇。
共惟此事不思议,细看众巧无遗踪。
日浮鸡园赤烂烂,天入鹫岭青丛丛。
那知金臂是正倒,但觉已挫千魔锋。
龙天四众俨然侍,喜满尺宅俱成功。
向来八风几卷地,众宝行树无摧桻。
老萧区区佛所悯,岂与十二蛲蛔同。
重云之殿珠作帐,一朝入海奔雷公。
幸留此像不为少,福聚万纪兼千总。
馀休八叶终灰烬,坚固却赖三眠虫。
似闻法猛藕丝像,当时已不随烟东。
煌煌二宝照南北,客摄万鬼专其雄。
龙华已耀东坡墨,惊梦不假撞洪钟。
唯有兹图晦几岁,留待公句贻无穷。
画沙累土皆见佛,而况笔墨如此工。
亦念众生业障厚,要与机杼聊分攻。
从今俱尽未来世,买丝不绣平原容。
注释
维摩:维摩诘。空:空无一物。
稽首:跪拜。
真实相:真实的形象。
图画:画像。
青红:色彩斑斓。
天女之孙:天女后代。
经纬:编织。
三昧手:入定的手。
祇园:佛教圣地。
意匠:匠心。
佛会:与佛法相合。
七宝:佛教中的珍宝。
珑珑:声音清脆。
眉间毫光:佛像眉间的光芒。
旃檀风:檀香气息。
飞梭:织布工具。
龙变化:龙的象征。
祇洹:古印度地名。
佛影:佛的投影。
台像:塑像。
比崇:相比崇高。
八风:佛教中的八种烦恼。
摧桻:摧毁根基。
老萧:老萧(人名)。
十二蛲蛔:比喻微不足道。
重云之殿:云层覆盖的宫殿。
珠作帐:珍珠做帐。
海:比喻大海。
雷公:雷神。
八叶:佛教中指佛的智慧。
三眠虫:指佛法的守护者。
法猛藕丝像:佛法精深的画像。
撞洪钟:敲钟唤醒。
晦几岁:尘封多年。
公句:公众的评价。
画沙累土:以沙土绘画。
工:精湛。
众生:所有生命。
业障:罪孽和障碍。
机杼:织布机。
聊分攻:略作化解。
平原容:平庸的装饰。
翻译
维摩居所本为空,突然满月映红宫。向佛陀顶礼真实身,非如画中填充色彩。
天女后裔技艺高,编织星辰超越凡俗。
专注入定在圣手,一心向佛至祇园。
匠心独运会佛法,七宝欲动响玲珑。
眉间毫光犹未尽,指尖檀香气息浓。
飞梭原是龙化身,施展神威显神通。
仿佛祇洹遇佛影,胜过一切塑像崇。
此事奇妙难言表,细观巧艺无痕迹。
日映鸡园红如火,天入鹫岭绿如丛。
不知金臂正或倒,只觉魔敌已被挫。
龙天众仙恭敬侍,欢喜满溢宅中功。
八风曾欲卷大地,宝树安然无损伤。
老萧微小佛怜悯,岂与寄生虫类同。
重云宫殿珍珠帐,一日入海化雷霆。
此像珍贵无比多,福泽绵延千万年。
八叶余晖终成灰,坚固还需三眠虫。
听说法猛像如藕,不随烟尘往东方。
两宝辉煌照南北,驱使万鬼显威强。
龙华之光照墨池,警醒梦境无需钟。
此画尘封多年矣,期待公论留无穷。
沙土绘佛可见真,何况笔墨技艺精。
众生业障深如海,借画破除一丝灵。
直至未来无数世,买丝不再绣平庸。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精致的佛图,由梁代织工精心创作。诗人陈与义首先赞叹维摩诘居所的空灵,满月映照其丹宫,世尊真容超越了世俗的绘画。织工天女之孙技艺非凡,将星宿经纬融入其中,展现出超凡的巧艺。佛像在织者手中栩栩如生,仿佛能引领观者直抵祇园。
诗人细致描绘了佛像的细节,如眉间的毫光和手指下的旃檀香气,以及飞梭的龙形变化,显示了其神妙无比。佛像的威德使一切魔氛消散,龙天众仙围绕,成就了这件艺术杰作。佛像的坚固不朽,连时间的摧残也无法动摇。
诗人感慨万千,认为这幅图像是佛法的体现,能震慑万鬼,其光芒甚至胜过龙华盛会。然而,织像曾险些被毁,幸亏有保护之力。佛像的保存,犹如明珠藏于重云宫殿,最终得以流传。诗人期待通过这首诗,让后世也能感受到佛图的深邃与艺术之美。
整首诗赞美了佛像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表达了对众生业障的关怀,希望艺术能够启发人心,净化众生。最后,诗人以“画沙累土皆见佛”强调了艺术的力量,即使是最普通的笔墨,也能传达佛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