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志感(其一)赏析

志感(其一)

明 · 薛蕙
二仪育万物,四时代寒暑。
三五咸哲王,质文有今古。
圣人贵通变,愚者或未睹。
周公兴礼乐,光翼兄与父。
宣尼谋鲁国,一变道斯举。
旧章不可忘,季世赖毗辅。
苟能继先志,改制固法祖。
国家历年祀,庶绩罔不叙。
乘时宜损益,更化俟明主。
愧无贾生书,今日悟当宁。

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天地变化开篇,强调了时间的流转和四季的交替,暗示出世间万物都在不断演化之中。接着,诗人提到历史上的贤明君主如周公和孔子,他们分别通过制定礼乐和推行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诗中强调了继承传统与适应时势的重要性,认为在新时代应有所损益,但改革需待明主决断。

薛蕙在诗中表达了对前贤智慧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望能为国家贡献一己之力的愿望,但遗憾的是没有像贾谊那样的才识来书写改革之策。最后,他以"今日悟当宁"表达出对当前形势的认识和责任感,体现出明代士人的使命感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内涵丰富,体现了薛蕙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责任的独特见解。

词语解释

不可的意思:◎ 不可 bùkě(1) [should not]∶不可能;不可以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2) [must not]∶决不能,必须不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不可一概而论(3) [simply must]∶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乘时的意思:乘机;趁势。 晋 左思 《吴都赋》:“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宋史·王晏传》:“今 契丹 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 日本 人 汤本求真 做的《皇汉医学》译本也将乘时出版。”...

当宁的意思:(1).处在门屏之间。宁,古代宫室门内屏外之地。君主在此接受诸侯的朝见。《礼记·曲礼下》:“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孔颖达 疏:“天子当宁而立者,此为春夏受朝时也。宁者,《尔雅》云:‘门屏之间谓之宁。’ 郭 注云:‘人君视朝所宁立处。’”后以“当宁”指皇帝临朝听政。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酬庸报德,寂尔无闻,朕所以垂拱当宁,载惭怀悸者也。”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圣上﹞受禪当宁,而光大前烈;垂统拜璧,而慎寧后嗣。” 宋 陈亮 《论开诚之道》:“平居则何...

二仪的意思:(1).指天地。 三国 魏 曹植 《惟汉行》:“太极定二仪,清浊始以形。”《周书·武帝纪上》:“二仪创闢,玄象著明。”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诗:“境闲百虑空,意愜二仪广。”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二仪之英,五材之精,在地为石,在天为星。”(2).指日、月。 南朝 陈 沉炯 《陈武帝哀策文》:“二仪协序,五纬同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二仪运而出没,五纬随而起伏。”...

法祖的意思:(1).教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 林清 ﹞遂为彼教所推,尊为法祖。”(2).效法先祖。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上日阅实录》:“亦可覘圣主之勤於法祖也。”...

改制的意思:◎ 改制 gǎizhì(1) [convert](2) 改变形式、本质或质量羊皮被改制成羊皮纸(3) 改变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

改制的意思:◎ 改制 gǎizhì(1) [convert](2) 改变形式、本质或质量羊皮被改制成羊皮纸(3) 改变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

更化的意思:改制;改革。《汉书·礼乐志》:“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俞竹心》:“ 娄 深信其説,弃职别进,适值壬午更化,俯就省掾,陞除 益都 府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董仲舒 主张更化,就是要求以仁德代替严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

光翼的意思:光翼 - 简介 在发明第一架飞机一百多年后,科学家利用一种光学上的空气动力抬升作用,研究出一种类似于机翼的“光翼”,能在激光照射下上升。研究人员希望将来有一天,“光翼”能在外太空的真空环境运行,仅在阳光照射下就能飞行。该研究发表在2010年12月5日的《自然·光子学》网站上。 光翼 - 原理 在延时显微照片中,半圆小棒编制的“光翼”发生横向运动,证明在激光照射下发生了向上位移。 光翼的工作原理跟机翼很像,都是要让一边的压力大于另一边,压力差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力量。在机翼中,机身上面的空气更快地流动,沿...

国家的意思:[释义](1) (名)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2) (名)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构成]并列式:国+家 [例句]国家有大有小。(作主语)[同义]国度...

季世的意思:◎ 季世 jìshì[last phase] 末代;一个历史时代的末段此季世也。——《左传·昭公三年》殷周季世...

贾生的意思:指 汉 贾谊 。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 贾生 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 唐 杜甫 《久客》诗:“去国哀 王粲 ,伤时哭 贾生 。” 吕志伊 《过黔楚界喜晴》诗:“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抱 贾生 忧。”...

家历的意思:皇朝的历数。《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国图日竞,家历天长。”...

今日的意思:[释义](名)今天。 [构成]偏正式:今(日 [例句]参观团今日到达。(作状语)...

今古的意思:(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頫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旧章的意思:(1).昔日的典章。《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 孔 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 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唐 元稹 《批王播谢官表》:“况 高祖 太宗 之法令具存, 德宗 宪考 之旧章犹在。” 明 刘基 《拟连珠》之六二:“国有老臣,则旧章不求之野。”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变乱旧章,原是应该征伐的。”(2).古代的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范文澜 注:“此本文章之妙境,...

礼乐的意思: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 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历年的意思:[释义](名)过去多少年。 [构成]偏正式:历(年 [例句]历年的积蓄。(作定语)...

明主的意思: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刺客列传》:“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他原是 妲己 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

年祀的意思:年岁。《周书·晋荡公传》:“今又寄汝小时所著锦袍表一领,至宜检看,知吾含悲戚多歷年祀。”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駮》:“且 春秋 之后, 战国 之时,史官闕书,年祀难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七:“舅氏 张必用 家藏 唐 诸帝全身小像,乃 蜀 中名笔,巾裹红袍,年祀悠远而色不渝。”...

毗辅的意思:辅助。《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为国毗辅,懿懿其操,穆穆其姿,光光其行,桓桓其威。”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藩卫。”《周书·崔谦传》:“以 谦 有毗辅之功,又授太师长史。” 唐 杜牧 《上周公启》:“毗辅圣主,巍为元勋。”...

三五的意思:(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宋 贺铸 《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栏干,断肠千里。” 清 林则徐 《中秋眺月有作》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3).谓十五岁。 晋 陶潜 ...

圣人的意思:◎ 圣人 shèngrén(1) [sage]∶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2) [emperor]∶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生书的意思:未读过的书。亦指新课。 唐 姚合 《下第》诗:“闭门辞杂客,开篋读生书。” 唐 杜荀鹤 《秋日山中寄池州李常侍》诗:“出为羈孤营糲食,归同弟姪读生书。”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为了生书上得太多,背不得,脑壳上挨几界方。”...

时宜的意思:◎ 时宜 shíyí[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当时的需要或潮流不合时宜...

时代的意思:[释义](1) (名)基本义: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2) (名)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青年时代;要认真学好知识。(作主语) [构成]并列式:时+代 [同义]时期...

庶绩的意思:各种事业。《书·尧典》:“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孔 传:“绩,功也;言众功皆广。”《旧唐书·薛登传》:“故 尧 资八元而庶绩其理, 周 任十乱而天下和平。” 何启 等《新政论议》:“五曰分职守以釐庶绩。”...

四时的意思:[释义](名)指春、夏、秋、冬四季。 [构成]偏正式:四(时 [例句]四时指春、夏、秋、冬。(作主语)四时的变化影响人的健康。(作定语)...

损益的意思:◎ 损益 sǔn-yì(1) [income and expenses;profit and losses]∶指赔钱和赚钱损益相抵(2) [increase and decrease]∶增加和减少,指得失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诸葛亮《出师表》...

通变的意思:(1).通晓变化之理。《易·繫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孔颖达 疏:“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 宋 苏轼 《与李端伯宝文》之二:“智识通变,而性极厚。”(2).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文选·班固<典引>》:“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李周翰 注:“变通神化,其光不见则难可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纔这般与你説了,你还不省?”...

万物的意思:◎ 万物 wànwù[universe;all things on earth]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善万物之得时。——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万物莫不然。——[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先志的意思:(1).先立志向。《礼记·学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孔颖达 疏:“若学为士,则先喻教以学士之志。”(2).乘胜之志。《后汉书·臧宫传论》:“斯诚雄心尚武之几,先志翫兵之日。” 李贤 注:“先志者,乘胜之志也。”(3).先人的遗志。《魏书·高祖纪上》:“朕猥承前绪,纂戎洪烈,思隆先志,缉熙政道。”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开元寺临坛律德明远大师塔碑铭》:“道俗众万辈恭敬悲泣,备涅槃威仪,迁全身归于湖西塼塔,遵本教而奉先志也。”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上》:“﹝ 伯禽 二女﹞以厥祖遗言,俾卜葬 青...

宣尼的意思:汉平帝 元始 元年追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尼公 ,后因称 孔子 为 宣尼 。见《汉书·平帝纪》。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言论準 宣尼 ,辞赋拟 相如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 互乡 童子,当愿接於 宣尼 ; 苏门 先生,竟未言於 阮籍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续 杏坛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入圣之要,下学上达, 宣尼 所传,存之存之。”...

一变的意思:一度变化;一次变故或变革。《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论语·雍也》:“ 齐 一变,至於 鲁 ; 鲁 一变,至於道。”《景德传灯录·谭空和尚》:“龙女有十八变,你试一变。”《宋史·李好义传》:“ 曦 死后若无威望者镇抚,恐一变未息,一变復生。”《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如今,距国初进关时节,曾不百年,风气为之一变。”...

哲王的意思:贤明的君主。《书·酒诰》:“在昔 殷 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支遁》:“是以哲王御世,南面之重,莫不钦其风尚。”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以 孔子 之为儒而不高语前哲王,恐蔑本朝以干戾也。”...

质文的意思:(1).谓其资质具有文德。《国语·周语下》:“ 文王 质文,故天祚之以天下。” 韦昭 注:“质文,其质性有文德也。”《太平御览》卷四七六引《晋中兴书》:“﹝ 应詹 ﹞弱冠知名,太宰 何邵 见而称之曰:‘质文之士也。’”(2).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著於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3).质朴与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鐃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

周公的意思:(1). 西周 初期政治家。姓 姬 名 旦 ,也称 叔旦 。 文王 子, 武王 弟, 成王 叔。辅 武王 灭 商 。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摄政。东平 武庚 、 管叔 、 蔡叔 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 洛邑 为 东都 ,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2). 春秋 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左传·僖公五年》:“秋,诸侯盟。王使 周公 召 郑伯 。” 杜预 注:“ 周公 ,宰 孔 也。”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人三》:“周公,泛指 春秋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