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虏退后作
宋 · 陈必复
小臣忧国志,所愿见时平。
刁斗春防塞,囊书夜入京。
边风吹冷骨,淮月浸重城。
失喜天骄死,传闻已息兵。
刁斗春防塞,囊书夜入京。
边风吹冷骨,淮月浸重城。
失喜天骄死,传闻已息兵。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小臣:指地位较低的官员。忧国志:忧虑国家大事的心志。
见:目睹。
时平:时代和平。
刁斗:古代军中夜间报更用的铜器。
春防塞:春季的边防驻守。
囊书:装在口袋里的书。
夜入京:夜晚赶往京城。
边风:边境的寒风。
冷骨:使骨头感到寒冷。
淮月:淮河的月亮。
重城:厚重的城墙。
失喜:意外的惊喜。
天骄:对强大敌人的称呼。
死:去世。
息兵:停止战争。
翻译
我这个微小的官员忧虑国家的安危,只希望看到时代的和平。在春天的边关防线上,刁斗声响起,我带着书籍连夜赶往京城。
边境的寒风吹过,使我的骨头都感到冰冷,淮河的月光照亮了厚重的城墙。
听说那个强大的敌人天骄已经去世,传言中他们的军队已经停止了战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必复的《闻虏退后作》,表达了诗人作为小臣对国家和平的深深忧虑和期盼。首句“小臣忧国志”直接表明了诗人的责任感和忠诚,他关注国家的安危。接着,“所愿见时平”表达了他对天下太平的渴望。
“刁斗春防塞”描绘了春天边关的守备场景,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器具,夜里用来报时和警戒,这暗示着边境局势紧张。“囊书夜入京”则写诗人自己不顾危险,带着书信或奏章深夜赶往京城,希望能将自己的建议带到决策层,为国家出谋划策。
“边风吹冷骨,淮月浸重城”通过边地的寒冷与月光下的沉寂,渲染出战后的凄凉与寂静,也暗含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期待。“失喜天骄死”一句,透露出诗人得知敌酋死亡的消息,内心的一丝庆幸,认为这是局势好转的契机。
最后,“传闻已息兵”表达出诗人听到敌军撤退、停止战争的消息后的喜悦,这是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宁的祈祷。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