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茅天石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苕霅溪边客,丹青世所无。
以予为屈子,因作远游图。
旧业馀天目,新诗满太湖。
繇来名下士,多半在菰芦。
以予为屈子,因作远游图。
旧业馀天目,新诗满太湖。
繇来名下士,多半在菰芦。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赠茅天石》。诗中以苕霅溪边的隐士为对象,通过描绘其生活场景和创作活动,表达了对茅天石高洁品格与才华的赞美。
首句“苕霅溪边客”,点明了茅天石居住的环境——苕霅溪畔,一个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接着,“丹青世所无”一句,既是对茅天石艺术造诣的高度评价,也暗示了他不凡的个性与追求。
“以予为屈子,因作远游图”两句,运用典故,将茅天石比作屈原,说明他的作品如同屈原的《离骚》一般,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里的“远游图”可能指的是茅天石的绘画作品,或者是他通过艺术表达的内心世界和对远方的向往。
“旧业馀天目,新诗满太湖”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茅天石的艺术成就。他不仅在绘画上有所建树,还留下了丰富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或源自天目山的回忆,或是在太湖畔的灵感,展现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最后,“繇来名下士,多半在菰芦”一句,表达了对茅天石这样有才华、有名望之士往往选择隐居生活的感慨。菰芦,泛指水边的芦苇,常用来象征隐士的生活环境,这里暗含了对茅天石选择隐逸生活的肯定与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茅天石生活环境、艺术创作以及生活态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其独特人格魅力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