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邕碑
宋 · 张栻
荒榛日莫倚筇时,叹息危亭北海碑。
后辈但知尊字画,当年不得戍边垂。
岂关贝锦能成祸,祇恐干将不自奇。
杜老惜才千古意,如今谁咏六公辞。
后辈但知尊字画,当年不得戍边垂。
岂关贝锦能成祸,祇恐干将不自奇。
杜老惜才千古意,如今谁咏六公辞。
拼音版原文
翻译
荒榛丛中不宜常靠筇杖,感叹那高亭边上的北海碑文。后人只知道欣赏字画的精美,却不知当年戍边将士的艰辛。
难道只是因为织贝锦就能招致灾祸?只恐怕干将这样的宝剑也难逃被埋没的命运。
杜甫对人才的惋惜之情流传千古,但现在还有谁能吟诵赞美六公的诗篇呢?
注释
荒榛:荒芜的灌木丛。筇:竹杖。
危亭:高耸的亭子。
北海碑:可能指某处有历史意义的碑文。
后辈:后代的人。
尊字画:尊重和欣赏字画。
戍边垂:戍守边疆的士兵。
贝锦:古代的丝织品,这里比喻华丽的文字或艺术。
干将:古代名剑,此处象征珍贵的才能。
自奇:被自己珍视,引申为被人赏识。
杜老:杜甫。
惜才:爱惜人才。
千古意:千百年来的情感。
六公辞:可能是指赞美某位古代官员的诗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栻的作品,名为《读李邕碑》。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著名将领李广(字李邕)的感慨和对其才华的惋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荒榛日莫倚筇时,叹息危亭北海碑。"
开篇即以“荒榛日”、“危亭”营造出一片萧瑟古朴之景象。“筇”指的是古代用竹木制成的围栏或栅栏,诗人不倚靠于此,表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与距离感。接着“叹息危亭北海碑”,则是诗人面对李广的纪念碑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北海即李广曾戍边防的地界。
"后辈但知尊字画,当年不得戍边垂。"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才华和功绩未能被后世充分认可的遗憾。尊字画指的是人们只知道李广的名声和字画,而不了解他当年的真实境遇,即便是有才能,也不得已戍守边疆,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岂关贝锦能成祸,祇恐干将不自奇。"
这里诗人提出了疑问,是否因为李广手中所持的“贝锦”(古代军事图籍)而导致了他的不幸?又或是担心像干将(古代名将)这样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变得平凡无奇。
"杜老惜才千古意,如今谁咏六公辞。"
最后两句,诗人借用唐代诗人杜甫的“惜才”之心,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埋没的深切感慨。“如今谁咏六公辞”,则是询问在当下,有谁能够领会和赞美像李广这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整首诗通过对李广碑文的阅读,抒发了诗人对于人才难以施展、功绩未能被后世认可的深沉感慨,以及对历史英雄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怀念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