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不用车
宋 · 王安石
天下不用车,人人乘马驰。
王良虽善御,揽辔欲从谁。
汉武伐大宛,杀人若京坻。
孝文却走马,独行先安之。
万物命在天,取舍各有时。
阴阳更用事,冬暖岂所宜。
卞氏强献玉,两刖亦已痴。
幸终遇良工,已剖得不疑。
王良虽善御,揽辔欲从谁。
汉武伐大宛,杀人若京坻。
孝文却走马,独行先安之。
万物命在天,取舍各有时。
阴阳更用事,冬暖岂所宜。
卞氏强献玉,两刖亦已痴。
幸终遇良工,已剖得不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车: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王良:古代著名的驾车能手。
御:驾驭马匹。
京坻:京城附近的高地,比喻众多。
孝文:指汉文帝刘恒。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强献:强行献上。
刖:古代的一种酷刑,砍去脚。
翻译
世间不再需要车马,人人都骑马疾驰。王良虽有高超的驾驭技术,但如今又有谁能牵着他的缰绳跟随?
汉武帝攻打大宛国,杀戮众多如同京城的土丘堆叠。
孝文帝却选择退让,宁愿独自步行以求和平。
万物的命运掌握在天意之中,取舍都有其特定的时机。
阴阳交替影响着世间,冬天本应寒冷,怎能适宜暖和?
卞氏强行献上美玉,即使因此失去双脚也显得愚蠢。
幸好最终遇到了技艺精湛的工匠,得以剖开玉石,确认无疑。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开篇“天下不用车,人人乘马驰”描绘了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人们纷纷放弃稳重的交通工具而追求速度,这也许反映出作者对于当时急躁浮躁的社会风气的担忧。
接下来的“王良虽善御,揽辔欲从谁”则是借用古代著名的驭手王良来表达,即便是技艺高超的人,也在这种环境中感到迷茫,不知该跟随谁。
紧接着,“汉武伐大宛,杀人若京坻。孝文却走马,独行先安之”通过历史的对比,展示了王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转变,从而引出“万物命在天,取舍各有时”的哲理,强调了顺应自然、适时而动的道理。
下文,“阴阳更用事,冬暖岂所宜。卞氏强献玉,两刖亦已痴。幸终遇良工,已剖得不疑”则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古代卞氏献玉的故事,表达了对于时机和技艺的尊重与肯定。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洞见,更透露了一种对社会、自然及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