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簿乐三归自昌平志感
一身乱后回,眼见苍生苦。
伏尸满地下乌鸢,谁复盖棺归黄土。
高秋鸡犬静千家,落日桑榆空万户。
万户荒凉谁复存,昌平道上易销魂。
有时空林一秣马,野风萧飒吹蓬根。
金城晏安不可恃,长星堕地兵戈繁。
烟尘歘起天改色,敌骑杂遝当人门。
杀气遥连碣石馆,愁云更失燕丹村。
村墟四顾豺虎乱,龙荒戍卒各星散。
羌童隔河霜月中,芦管横吹夜漫漫。
狐奴山下鬼火明,车箱渠上人烟断。
大旗风动亚夫营,天意冥冥终在汉。
送君东去勿复叹,对酒且歌白石烂。
鉴赏
此诗《王主簿乐三归自昌平志感》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对宁阳簿的遭遇及昌平地区战乱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与哀伤。
首句“嗟哉宁阳簿,东北惊鼙鼓”,以一声叹息开篇,点出宁阳簿在东北方向听到战鼓声,预示着战事即将爆发。接着“一身乱后回,眼见苍生苦”两句,描述了宁阳簿在战乱之后返回家乡,亲眼目睹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伏尸满地下乌鸢,谁复盖棺归黄土”描绘了战后满目疮痍的景象,尸体遍地,乌鸢盘旋,无人能为死者盖棺入土,凸显了战争的无情与悲惨。接下来“高秋鸡犬静千家,落日桑榆空万户”两句,通过对比高秋时节的宁静与战后千家万户的荒凉,进一步强调了战乱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万户荒凉谁复存,昌平道上易销魂”继续描绘战后的凄凉景象,昌平道上一片荒芜,令人黯然神伤。“有时空林一秣马,野风萧飒吹蓬根”则通过战马在空林中吃草的画面,以及野风吹动蓬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寂寥的氛围。
“金城晏安不可恃,长星堕地兵戈繁”警示人们即使暂时安宁,也难以持久,战争随时可能再次爆发。“烟尘歘起天改色,敌骑杂遝当人门”描绘了战事突然爆发的情景,天空变色,敌军如潮水般涌入,场面紧张激烈。
“杀气遥连碣石馆,愁云更失燕丹村”通过“杀气”和“愁云”的形象,渲染了战场的恐怖气氛,同时暗示了战争对文化遗迹的破坏。“村墟四顾豺虎乱,龙荒戍卒各星散”描述了战乱导致村庄四顾皆是混乱,守卫边疆的士兵也各自分散,无暇顾及家园。
“羌童隔河霜月中,芦管横吹夜漫漫”通过羌族儿童在霜月中的情景,以及芦管在夜晚的悠扬声音,表现了战乱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狐奴山下鬼火明,车箱渠上人烟断”则通过鬼火和断绝的人烟,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死亡与荒凉。
最后,“大旗风动亚夫营,天意冥冥终在汉”表达了对汉朝军队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稳定局势。“送君东去勿复叹,对酒且歌白石烂”则是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其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以酒歌自娱。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深刻反映了战乱对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