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补衲赏析

补衲

明 · 成鹫
粪埽周遮体自亲,当时宜称总前尘。
纫将弱线长三尺,绽得生衣重七斤。
祗有水田知夏腊,更无寒暑管冬春。
一池荷叶家风在,漫对儿孙说古人。

鉴赏

这首诗《补衲》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修补袈裟的过程与心境。

首句“粪埽周遮体自亲”,开篇即以“粪埽”这一佛教中常用的清洁工具,形象地展现了僧人日常生活的简朴与清净,同时也暗示了僧侣们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和自我净化的过程。“周遮”二字则生动描绘了僧人细致入微地清理身体,如同清扫心灵的尘埃,体现了其对自身修行的重视与虔诚。

“当时宜称总前尘”,紧承上句,进一步阐述了僧人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与总结,强调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观念,即过去的善行或恶行都将影响未来的生活。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审视,也是对整个生命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接下来,“纫将弱线长三尺,绽得生衣重七斤”,这两句生动描绘了僧人修补袈裟的过程。弱线虽细,却能缝合衣物,象征着佛法的细微之处也能显现其力量;而“生衣重七斤”则可能是在夸张地描述袈裟的重量,以此来强调修补工作的重要性与艰辛,同时也寓意着僧人对佛法的坚定信仰与持之以恒的精神。

“祗有水田知夏腊,更无寒暑管冬春”,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田以智慧,让它知晓夏腊(农历六月)的时节变化,而“寒暑”则代表四季更替,暗示自然界的变化与僧人修行的相对静止。这里通过自然界的循环与僧人修行的恒定对比,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最后,“一池荷叶家风在,漫对儿孙说古人”,以一池荷叶象征着僧人修行的环境与氛围,同时也暗指佛法的传承。面对子孙,僧人或许会讲述古人的故事,传递佛法的智慧与教诲,强调了佛法的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整首诗在描绘僧人日常修行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法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后世的期许。

综上所述,《补衲》不仅是一首描绘僧人日常生活的诗歌,更是对佛教精神、修行过程以及佛法传承的深刻探讨与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僧人对佛法的虔诚与对生命的深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