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紫阳王山长俊甫如武林五首(其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儒风扫地久堪哀,谁与前朝养祸胎。
真魏无年乔郑寿,杜游不作董丁来。
游魂葛岭人方醉,转盼陈桥业遽灰。
赖是紫阳书尚在,不随迁鼎委蒿莱。
真魏无年乔郑寿,杜游不作董丁来。
游魂葛岭人方醉,转盼陈桥业遽灰。
赖是紫阳书尚在,不随迁鼎委蒿莱。
注释
儒风:指儒家文化或士大夫的道德风尚。扫地:比喻衰败、消失。
祸胎:比喻潜在的危机或不良影响。
真魏:借指某个朝代或理想中的盛世。
乔郑:可能指历史上贤明的人物,如魏晋时期的名臣。
杜游:可能是虚构的人物,也可能指代某位历史人物。
董丁:同样可能是虚构的人物,代表优秀的人才。
葛岭:地名,可能象征着某处风景或历史遗迹。
陈桥:地名,北宋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的地方。
紫阳:这里可能指的是道教紫阳真人张伯端,也可能暗指某种文化或学说。
迁鼎:古代改朝换代时,新君会将国家重器(鼎)迁往新都,此处指政权更迭。
蒿莱:野草,比喻荒凉、废弃之地。
翻译
长久以来,儒家风气遭受打击令人悲叹,无人能像前朝那样孕育祸端。真正的魏国没有了像乔郑那样的长寿贤臣,杜游也不再有董丁那样的人才出现。
游荡的灵魂在葛岭沉醉,转眼间陈桥的基业就化为灰烬。
幸好紫阳的教诲还在,不至于随着政权更迭而被遗忘,沦落于草野之中。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送紫阳王山长俊甫如武林五首(其四)》。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深沉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动荡、世事无常的慨叹。
“儒风扫地久堪哀,谁与前朝养祸胎。”这里,“儒风”指的是文化之风,或者说是士大夫阶层的气节。诗人感叹这种文化精神已经被扫尽,令人悲哀。接着,他质疑在过去的朝代中,谁与他一起培育了灾难和祸害。
“真魏无年乔郑寿,杜游不作董丁来。”这两句诗借用历史人物来表达对英雄辈出的怀念之情。真韦、乔司徒、郑思肖、杜甫等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在诗人的时代,他们或已不在人世,或已失去往日风采。
“游魂葛岭人方醉,转盼陈桥业遽灰。”这里,“游魂”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游离与迷茫。葛岭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但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寄托。诗人表达了自己在这种历史变迁中,内心的困惑和无奈。
“转盼陈桥业遽灰。”这句诗中的“转盼”形容目光所及之处,是对过去繁华景象的回顾。而“陈桥业遽灰”则是对过往繁荣如今已成废墟的慨叹。
最后两句,“赖是紫阳书尚在,不随迁鼎委蒿莱。”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仍保有紫阳王山长俊甫所著书籍的一份庆幸,这些书籍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同时,他也表明这份精神财富不会随着世事更迭而消逝,而是会永远留存。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友情、国家命运以及文化传承深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