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病起言怀三首(其三)赏析

病起言怀三首(其三)

元末明初 · 梁寅
山中日习惟疏懒,秋草连扉客少过。
灌圃何因分远涧,入林偏厌长垂萝。
移居瞰水心期遂,携友窥岩兴每多。
喜似閒僧思方寂,楚山千嶂涌苍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病愈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向往。首联“山中日习惟疏懒,秋草连扉客少过”,以“疏懒”二字开篇,透露出诗人病后对日常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山中环境的宁静与荒凉,秋草连绵,门扉紧闭,访客稀少,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

颔联“灌圃何因分远涧,入林偏厌长垂萝”,进一步展现诗人对自然界的亲近与喜爱。他似乎在思考如何将远处的山涧引入自己的园地,却又对林间垂挂的藤萝感到厌烦,这种矛盾的情感,既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暗示了他对某些自然现象的不适应或不解。

颈联“移居瞰水心期遂,携友窥岩兴每多”,表达了诗人希望搬家靠近水源,与朋友一同探索岩石的乐趣,这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渴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自然之乐的愿望。

尾联“喜似闲僧思方寂,楚山千嶂涌苍波”,以“喜似闲僧”形容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如同一位悠闲的僧人,寻求心灵的宁静。而“楚山千嶂涌苍波”则以壮丽的山川景象作为背景,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厚爱,以及在病愈后对生活新体验的感悟,充满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词语解释

楚山的意思:(1).山名。即 荆山 。在 湖北省 西部, 武当山 东南, 汉江 西岸。有 抱玉岩 ,相传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于此。《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振檝发 吴州 ,秣马陵 楚山 。” 李善 注:“ 韩子 曰:‘ 楚 和氏 得璞玉於 楚山 之中。’”(2).山名。即 商山 。在 陕西省 商县 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 楚水 注之,水源出 上洛县 西南 楚山 。昔四皓隐於 楚山 ,即此山也。”(3).泛指 楚 地之山。 唐 张说 《对酒行巴陵作》诗:“鸟哭 楚 山外,猿啼 ...

何因的意思:什么缘故,为什么。《周书·薛善传》:“时 晋公 护 执政,仪同 齐轨 语 善 云:‘兵马万机,须归天子,何因犹在权门。’” 唐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何因北归去, 淮 上对秋山。” 宋 叶适 《寄吕巽伯换酒亭》诗:“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入林的意思:归隐林下。 唐 王维 《酬贺四赠葛中之作》诗:“坐觉嚣尘远,思君共入林。” 唐 贾岛 《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诗:“中峯絶顶非无路,北闕除书阻入林。” 清 王夫之 《苏太君孝寿说》:“故入林以来,二十餘年,如黄杨逢闰,笔舌尽缩,而一再为之引伸,不能自休。”...

疏懒的意思:亦作“ 疏嬾 ”。亦作“疎懒”。亦作“疎嬾”。1.懒散。《北齐书·李绘传》:“下官肤体疏嬾,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此间疎懒成性,日在池塘,或至欢醉。” 明 刘基 《松叶酒歌寄梁安宅》:“我生疎嬾无所能,瘦皮黏骨危崚嶒。” 鲁迅 《彷徨·孤独者》:“我知道他疏懒,本不以杳无消息为奇,但有时也颇怨他不给一点消息。”(2).松懈;懈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 少卿 已没, 道元 袭了父任,出仕在外,官府事体烦多,把那奉真香火之敬,渐渐疎懒。”《红楼梦》第二...

水心的意思:(1).水中央。 唐 元稹 《说剑》诗:“幽质狱中埋,神人水心守。” 宋 王安石 《平甫游金山同大觉见寄相见后次韵》之二:“ 漳南 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 明 唐寅 《游金山》诗:“孤屿崚嶒插水心,乱流擕酒试登临。”《花月痕》第六回:“ 小岑 、 剑秋 陪着 荷生 一船。一会荡入水心,遥望着旷远芊绵,水烟凝碧。”(2).见“ 水心剑 ”。(3). 宋 叶适 的别号。 适 晚年居 永嘉 城外 水心村 ,人称 水心先生 。...

心期的意思:(1).心中相许。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唐 王勃 《山亭兴序》:“百年奇表,开壮志於高明;千里心期,得神交於下走。”(2).引申为相思。 宋 晏几道 《采桑子》词:“心期昨夜寻思徧,犹负殷勤,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 明 陆采 《怀香记·赴约惊回》:“悲命,今宵良会未成,还要把心期再整。”(3).深交。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诗:“客心幸自弭,中道遇心期。”《南史·向柳传》:“我与 士逊 心期久矣,岂可一旦以势利处之。”(4).期望。《南齐书...

移居的意思:迁移到新的居住地...

中日的意思:隔日。《仪礼·聘礼》:“士中日则二双。” 郑玄 注:“中,犹间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