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四)
生时不恭敬,死便偿罪缘。
典官逐后驱,牵北走东西。
抱沙填江海,负石累高山。
白日不得食,夜分不得眠。
朝与杖一百,暮与鞭一千。
不堪考对苦,卖罪与生人。
两两共相牵,遂至死灭门。
皆由不敬道,神明考㰅人。
何不敬真神,生死得升天。
生荣死者乐,生死得蒙恩。
鉴赏
这首诗以悲悯的口吻,描绘了对世间无知之人的哀叹,以及对信仰冥界神灵重要性的强调。诗人通过描述死后受罚的场景,如被官吏驱使、在白天忍受饥饿、夜晚无法安眠、遭受严酷的刑罚等,展现了对死后审判的恐惧和对不敬神灵后果的警告。
“吾哀世愚人,不信冥中神。” 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对世人缺乏对冥界神灵的信仰表示哀怜。接着,诗人通过具体的画面描绘了死后受罚的景象,“生时不恭敬,死便偿罪缘”,强调了生前行为对死后命运的影响。
“典官逐后驱,牵北走东西。” 描述了死后灵魂被官吏驱使,四处奔波的痛苦。“抱沙填江海,负石累高山。”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灵魂承受的重罚,不仅要搬运沙石,还要填满江海、堆起高山,体现了惩罚的残酷。
“白日不得食,夜分不得眠。” 描述了灵魂在白天和夜晚都遭受的苦难,没有食物可吃,也无法得到休息。“朝与杖一百,暮与鞭一千。” 进一步强调了惩罚的严苛,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身体折磨。
“不堪考对苦,卖罪与生人。” 表达了灵魂在承受如此痛苦之后,仍要面对审判的恐惧,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罪行换取生者的同情或帮助。“两两共相牵,遂至死灭门。” 描述了灵魂之间的相互牵连,最终导致家族的毁灭。
“皆由不敬道,神明考㰅人。” 强调了不敬神灵是导致这一切痛苦的原因,是对信仰缺失的深刻反思。“何不敬真神,生死得升天。” 提出了对信仰真神的呼吁,认为只有信仰真神,才能在生死之间获得拯救和提升。
“生荣死者乐,生死得蒙恩。”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信仰真神的肯定,认为生前的荣耀和死后的安宁,以及在生死之间得到的恩惠,都是信仰真神所带来的好处。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对信仰的重视以及不敬神灵所导致的悲惨后果,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