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歇歌
千般要妙万般玄,只是教人各休歇。
既能休,复能歇,一切情缘皆断绝。
饥餐渴饮困时眠,万死千生没交涉。
古圣贤,及明哲,一性绵绵周浩劫。
光明相照合真空,休歇之馀更无别。
地狱种,作冤业,六识炽然如火热。
立我争人昧休歇,甘受碎身并拔舌。
休与歇,真口诀,无愚无智无工拙。
从上师真只恁修,不遇知心谁肯泄。
休非休,歇非歇,大用现前无扭捏。
主张元化绝形踪,囊括虚空超起灭。
亦无休,亦无歇,歇歇休休皆强说。
欲知真歇与真休,一轮皎洁中秋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休:止息。歇:放松。
要妙:奥秘。
玄:深不可测。
情缘:情感纠葛。
元化:万物变化。
皎洁:明亮。
翻译
停止吧,停止吧,无需区分无数奥秘深不可测,只教你止息
既已止息又能放松,一切情感纠葛都断绝
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生死之事无关紧要
古代圣贤和明智之人,他们的本性绵延度过漫长劫难
光明相互照耀,达到空灵的境地,止息之外再无他求
地狱般的罪孽,造就冤业,六识炽热如火
争斗中迷失止息,甘愿遭受肢解和舌割
止息与放松,真正的秘诀,无论愚智还是拙劣
跟随上师修行,若无知己,无人分享
止并非止,歇并非歇,大用显现无需拘泥
掌控万物变化,不留痕迹,超越生死界限
既无止息也无放松,强加解说都是徒劳
想要真正理解止息与放松,就像中秋明亮的圆月
鉴赏
这首诗名为《休歇歌》,出自宋代诗人张继先之手。诗中“休”和“歇”两字,分别指心灵的安宁与身心的放松。在禅宗语境中,这两者往往是修行者追求的境界。
开篇“休休休歇歇,休休歇歇无分别”,即表达了对此二者的探讨。诗人通过反复使用这两个字,以强调其重要性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接着,“千般要妙万般玄,只是教人各休歇”,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之道,即在各种深奥玄妙的法门中,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达到心灵与身心的真正放松。
“既能休,复能歇,一切情缘皆断绝。”这一句,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它意味着当一个人能够同时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身体的放松时,他便能超越世间一切纠缠的情感连结,达至一种解脱的境界。
“饥餐渴饮困时眠,万死千生没交涉。”这里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寻常事物如吃喝睡觉等的描述,以及生命中生与死的轮回,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俗牵绊的超然态度。
“古圣贤,及明哲,一性绵绵周浩劫。”这一句,则是对历代智者和圣人的致敬,他们以一贯的智慧和德行,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光明相照合真空,休歇之馀更无别。”这里诗人通过“光明”与“真空”的结合,进一步阐释了心灵安宁与身体放松之后所达到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世间对立的纯粹和谐状态。
以下几句:“地狱种,作冤业,六识炽然如火热。立我争人昧休歇,甘受碎身并拔舌。”通过描述修行者面临的地狱般考验以及他们的忍耐与牺牲,展现了达到“休”、“歇”境界所需经历的艰难。
“休与歇,真口诀,无愚无智无工拙。”此处,诗人将“休”和“歇”视作一种修行的口诀或秘密,强调其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愚蠢,不涉及世间的技巧与笨拙。
“从上师真只恁修,不遇知心谁肯泄。”这里则是对禅修传承的尊重,以及对于内在智慧的保护,强调只有真正理解之人方能领悟其奥秘。
最后,“欲知真歇与真休,一轮皎洁中秋月。”诗中以明净如镜的中秋月亮作为比喻,表达了对“休”、“歇”真谛的探求和追寻。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是超然于一切尘世之上的象征。
总体来看,《休歇歌》是诗人对于禅修境界的一种美好描述,通过反复咏叹“休”、“歇”二字,以及对修行过程和智慧传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安宁与身体放松这一禅宗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