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斗米叹赏析

斗米叹

清 · 洪繻
斗米易钱钱一囊,台湾未闻此奇荒。
闻之自古疑荒唐,不意年来屡屡尝。
今年米价尤殊昂,一斗二升银煌煌。
市中之米作珠量,食米之人膏粱肠。
贫民得米为米浆,升杓在手千金装。
又有无米无可望,朝朝采藿登首阳。
旱潦之后草色黄,茹草不得为寇攘。
明火杀人取所藏,比于倭人尤堂皇。
劫夺孰与税敛强,时或放火烧民房。
亦习洋氛效薄凉,暴政焚杀皆寻常。
盗为饥驱情可伤,况有道殣无劻勷。
算及锱铢添税章,民不得食泪汪汪。
房捐市税何处偿,说增一倍告四方。
人人争欲望苍苍,望天或雨钱与粮。
无肉可敷眼前疮,无水可苏赪尾鲂。
呜呼,无米孰为指太仓。

鉴赏

这首《斗米叹》由清代诗人洪繻创作,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在粮食短缺时期的悲惨生活境遇。

诗中以“斗米易钱”开篇,描绘了台湾地区因粮食短缺而引发的奇特荒唐现象。接着,诗人指出近年来米价持续上涨,一斗米的价格甚至高达二升银两,这使得市场上的米如同珍珠般珍贵,而食用米的人则多是富贵之家。贫困百姓只能将米磨成米浆,一勺在手便价值千金。更有甚者,因无米可食,他们不得不每日采摘野菜充饥,甚至遭遇火灾,劫掠更为普遍且残酷,比之倭寇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府不仅通过税收加重民众负担,有时还放火焚烧民房,这种暴政和屠杀行为成为常态。面对饥饿的驱使,盗贼们的行为虽可同情,但更显出社会的无能与冷漠。税赋的增加让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渴望上天降雨赐予食物,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困境无法得到缓解。诗人在结尾处发出哀叹,表达了对无米之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斗米叹》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在粮食危机中的苦难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与民生问题的严峻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