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杂诗(其十五)
清 · 钱澄之
庙议几时决,滇南使久羁。
请封恩莫惜,矫诏罪何辞!属国天王凛,朝廷竖子欺。
台中诸御史,肯一问狐狸?
请封恩莫惜,矫诏罪何辞!属国天王凛,朝廷竖子欺。
台中诸御史,肯一问狐狸?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澄之的《梧州杂诗(其十五)》,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庙堂决策迟缓、派遣使臣滞留边疆的不满,以及对朝廷内部官员欺瞒行为的愤慨。
首句“庙议几时决”,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决策效率的质疑,暗示庙堂的决策过程冗长,迟迟未能做出决定。接着,“滇南使久羁”点明了派遣到滇南的使臣长时间滞留未归,这不仅影响了外交事务的进展,也反映了朝廷对外部情况的忽视或处理不当。
“请封恩莫惜,矫诏罪何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在给予恩赐和发布诏令时的态度和做法的批评。他认为,在给予恩赐时不应吝啬,而在发布诏令时不应寻找借口逃避责任,体现了诗人对于公正与责任的坚持。
“属国天王凛,朝廷竖子欺。”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天王”与“竖子”相对比,前者代表国家尊严和权威,后者则象征着朝廷内部的卑微小人。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朝廷内部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强烈谴责。
最后,“台中诸御史,肯一问狐狸?”诗人将目光转向朝廷内部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提出疑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御史们是否还能秉持公正,揭露并惩治那些像狐狸一样的奸佞小人?这一问,既是对御史们的期待,也是对当时政治生态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巧妙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批判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