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礼仅存吏治落,农极憔悴儒尤贫
四海干戈万事革,独此彷佛殷周因。
古礼仅存吏治落,农极憔悴儒尤贫。
章甫行市笑骂众,夫须服田科敛频。
今年五月大霖雨,旧谷已□新□□。
精凿有之敢靳价,万钱不得五斗陈。
青衿生徒□困馁,白首父老空嚬呻。
仲秋甲子雨益甚,山怀河溢阴踰旬。
庭酹坛献想草草,瘠牲酸酒羞明神。
一旦警急盗贼起,生聚未保明年春。
钱塘儿女长市井,书灯耕耒两不亲。
但知佚乐逐浮末,岂料离乱遭风尘。
丁戊二祭实素昧,竞诧潮过天凉新。
肯念道傍横死人,芙蓉金菊迎佳辰。
拼音版原文
翻译
丁日祭祀聚集儒士,戊日农民欢庆社日。四海之内战乱频繁,唯有此日仿效殷周传统。
古礼只剩官府施行,农民疲惫,儒生尤其贫困。
学子在市场上穿章甫受嘲笑,农夫需服劳役,税敛繁重。
今年五月大雨不断,旧粮已尽,新粮难收。
虽有精米也不敢吝惜价格,但高价也买不到五斗粮。
学子们衣衫褴褛,老人们只能空叹饥饿。
中秋甲子雨势更猛,山洪暴发,阴雨连绵十多天。
简陋的祭坛上,草率地献祭,瘦弱的牺牲和酸酒敬神。
一旦盗贼作乱,生活物资难以保障来年春天。
钱塘之人只知市井繁华,读书耕作两不关心。
只知道追求享乐,却未料到战乱带来的困苦。
丁戊二祭我并不熟悉,只惊讶于潮汐退去后的新凉天气。
你可曾想到路边横尸的可怜人,他们只能以芙蓉金菊迎接佳节。
注释
丁日:祭祀的日子。释奠:祭祀教育之士。
戊日:又一个祭祀日。
赛社:庆祝社稷。
干戈:战争。
万事革:一切事物都在变革。
彷佛:仿佛。
殷周因:模仿殷周的习俗。
吏治:官府治理。
农极憔悴:农民生活困苦。
章甫:古代学士的帽子。
行市:在市场上。
夫须:农夫必须。
科敛频:频繁征税。
大霖雨:大雨。
新:新收获的粮食。
精凿:精细磨制。
靳价:惜售高价。
青衿:学子的服装。
困馁:饥饿困顿。
阴踰旬:阴雨超过十天。
庭酹坛献:庭院祭祀。
瘠牲:瘦弱的牺牲。
羞明神:献给神明。
警急:紧急。
盗贼起:盗贼兴起。
钱塘:地名,今杭州。
书灯耕耒:读书与耕作。
浮末:不务正业的享乐。
风尘:战乱尘埃。
素昧:不熟悉。
竞诧:竞相惊叹。
横死人:路边的死者。
芙蓉金菊:秋季花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的社会景象,反映出当时农民的困苦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开篇“丁日释奠集儒士,戊日赛社驩农民”两句,展示了学者与农民的聚会场面,但紧接着“四海干戈万事革,独此彷佛殷周因”表明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人们仍然对古代礼仪和儒家文化有所怀念。
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如“农极憔悴儒尤贫”,强调了农民的贫困与士人的凄凉。章甫在市场上笑骂围观的人群,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冲突。“夫须服田科敛频”一句,则描绘了一种紧迫感,似乎是在催促人们加快农事。
接下来的“今年五月大霖雨,旧谷已□新□□”描述了天气的异常与农业生产的困难。紧接着,“精凿有之敢靳价,万钱不得五斗陈”一句,表达了物价飞涨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在下文中,“青衿生徒□困馁,白首父老空嚬呻”两句,通过对学生和老人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普遍的悲惨景象。随后“仲秋甲子雨益甚,山怀河溢阴踰旬”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诗中还提到祭祀活动,如“庭酹坛献想草草,瘠牲酸酒羞明神”,显示出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和对神灵的求助。紧接着,“一旦警急盗贼起,生聚未保明年春”则预示着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崩溃。
最后,诗人通过“钱塘儿女长市井,书灯耕耒两不亲”等句子,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对传统文化断裂的哀叹。全诗以“丁戊二祭实素昧,竞诧潮过天凉新”结尾,反映出诗人对于时事的无奈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生活、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危机与困境的时代面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秩序失衡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