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后学从谁识头角,祇应遗藁是通津全文

后学从谁识头角,祇应遗藁是通津

出处:《李希武挽词
宋 · 李之仪
十年枯木不知春,每向尊前得可人。
申叔共瞻云外翼,元宾岂是辙中鳞。
扬帆巨浸方期远,摧辐穷途定有因。
后学从谁识头角,祇应遗藁是通津

鉴赏

这首诗《李希武挽词》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通过对“十年枯木不知春”的描绘,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首句“十年枯木不知春”以枯木比喻逝者,暗示其离世已久,仿佛与春天隔绝,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接着,“每向尊前得可人”一句,转而表达出在酒宴上对逝者的思念,似乎在与逝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寻找慰藉。这种情感的细腻转换,体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情厚谊。

“申叔共瞻云外翼,元宾岂是辙中鳞”两句,运用了典故和比喻,进一步深化了对逝者的怀念。申叔瞻云外翼,可能暗指逝者虽已离去,但其精神如同云外之翼,依然给予生者力量与指引;元宾非辙中鳞,则暗示逝者并非被困于世俗的泥沼,而是超越了物质的束缚,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扬帆巨浸方期远,摧辐穷途定有因”两句,表达了对逝者未来的期待与理解。诗人希望逝者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航行,即使遭遇困境,也相信其中自有其原因与意义,体现了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最后,“后学从谁识头角,祇应遗藁是通津”则寄托了对后辈的期望与对逝者作品的珍视。诗人认为,逝者留下的作品,是后人认识其才华与思想的桥梁,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也蕴含了对生命、命运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