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
出处:《夏日同次明履仁治平寺纳凉》
明 · 文徵明
山中六月可逃禅,相与清斋佛座前。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
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
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午后在寺庙中纳凉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首句“山中六月可逃禅”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暗示了诗人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接着,“相与清斋佛座前”描绘了与朋友一同在佛前斋戒的场景,体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追求精神净化的过程。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两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夏日特有的景象。微风吹过石坛,松树轻轻落下松果,细雨浸润沙窦,竹子似乎在轻拂着鞭梢,这些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慨,尽管环境依旧如故,但岁月已悄然改变了许多事物。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最后,“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收尾,表达了诗人愿意留在这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直到晚霞与新月交替,乘着溪船离去。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生活真谛的领悟,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操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寺庙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和生活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