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艇一群围稚子,蔗田十亩住蓑翁
出处:《舟次新塘》
明末清初 · 何巩道
树知潮起渐生风,海上斜阳分外红。
蚬艇一群围稚子,蔗田十亩住蓑翁。
云边觅路山当岸,波底观心月在空。
一日离家情已切,古人何事到辽东。
蚬艇一群围稚子,蔗田十亩住蓑翁。
云边觅路山当岸,波底观心月在空。
一日离家情已切,古人何事到辽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海边生活画卷,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感。首联“树知潮起渐生风,海上斜阳分外红”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树木与潮水联系起来,形象地展现了潮起时风动树摇的情景,同时通过“海上斜阳分外红”一句,渲染出夕阳西下时海面上那特别耀眼的红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壮丽的氛围。
颔联“蚬艇一群围稚子,蔗田十亩住蓑翁”则转向对海边生活的具体描绘。一群蚬艇围绕着孩子们嬉戏,展现出海边孩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而“蔗田十亩住蓑翁”则描绘了一位老渔翁在十亩甘蔗田中居住的景象,透露出一种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颈联“云边觅路山当岸,波底观心月在空”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人想象自己在云中寻找道路,山仿佛成为了岸边,这种超脱现实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然境界的向往;而“波底观心月在空”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如同月光洒在波心,纯净而深邃。
尾联“一日离家情已切,古人何事到辽东”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虽然身处辽远之地,但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却日益强烈,引出了对古代文人漂泊异乡、思乡之情的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海边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