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煦妪心空切,澄清志莫舒全文

煦妪心空切,澄清志莫舒

出处:《初至郡斋书事
宋 · 杨亿
地去京华远,年逢旱暵馀。
群胥同黠马,比户甚枯鱼。
煦妪心空切,澄清志莫舒
棼丝殊未治,错节讵能除。
听讼棠阴密,行春柳影疏。
宾筵求婉画,僧舍问真如。
踰月窥除目,经时绝传车。
素餐徒自饱,投刃岂曾虚。
盈耳嫌敲扑,堆床厌簿书。
故园无数舍,长日叹归欤。

拼音版原文

jīnghuáyuǎnniánfénghànhàn

qúntóngxiáshèn

xīnkōngqièchéngqīngzhìshū

fénshūwèizhìcuòjiénéngchú

tīngsòngtángyīnxíngchūnliǔyǐngshū

bīnyánqiúwǎnzhòusēngshèwènzhēn

yuèkuīchújīngshíjuéchuánchē

cānbǎotóurèncéng

yíngěrxiánqiāoduīchuángyàn簿shū

yuánshùshèchánghuānguī

注释

京华:京城。
旱暵:干旱。
群胥:众官吏。
黠马:狡猾的人。
比户:家家户户。
煦妪:慈祥的老妇人。
澄清:使水清澈。
棼丝:纷乱如丝的问题。
错节:顽固的矛盾。
听讼:审理案件。
传车:传递消息的车马。
素餐:空领俸禄。
投刃:使用刀剑。
簿书:文书。
归欤:归乡。

翻译

远离京城去远方,遭遇连年干旱灾荒。
官吏们狡猾如马,家家户户生活困苦像干鱼。
慈祥的老妇人心中忧虑,但无法改变浑浊的局面。
纷乱如丝的问题仍未解决,顽固的矛盾难以消除。
在棠树荫下审理案件,春天柳影稀疏见证公正。
宴席上寻求婉转的建议,寺庙中询问真理的真谛。
过了一个月期待着改变,长久没有传递消息的车马。
空吃俸禄却无所作为,刀剑虽有却未真正使用。
满耳充斥的是责罚声,堆积如山的是文书劳碌。
心中无数故乡屋舍,每日感叹何时能归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远离京城的郡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对于知识学习的渴望和追求。

"地去京华远,年逢旱暵馀" 开篇便设定了一种隔绝与时节凄凉的氛围。京城遥远,时间流逝,乾隆之年大旱,这些都是诗人感受到的外在环境。

"群胥同黠马,比户甚枯鱼" 这里的“群胥”指的是同类的事物,“黠马”则是干瘦无肉的马,象征着贫困和衰败。比户(户比)意为家家户户,都像枯竭的鱼一样,形容生活艰难。

"煦妪心空切,澄清志莫舒" 诗人内心的焦急与不安和对知识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这里的“煦妪”指的是炎热而又干燥,形容诗人的心情;“澄清”则是清澈、明净之意,暗示诗人追求学问的纯洁。

"棼丝殊未治,错节讵能除" 这里的“棼丝”指的是纷乱如乱麻的一般事物,“错节”则是错误和不顺利的事。诗人表达了自己处理问题、学习知识的困难。

"听讼棠阴密,行春柳影疏" “棠阴”指的是树木繁茂而又幽深的阴凉,“棠”在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大树;“春柳”则是春天的柳树。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宾筵求婉画,僧舍问真如" “宾筵”即宾馆中的席子,“婉画”可能指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僧舍”是寺庙,“真如”则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诗人在寻找心灵的平静。

"踰月窥除目,经时绝传车" 这里的“踰月”可能是指夜深人静时分,“窥除目”则是偷看或窥视;“经时”是流传于世的书籍,“绝传车”则是失传的古代车辆。诗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对知识的追寻和对历史的回味。

"素餐徒自饱,投刃岂曾虚" “素餐”即简单的饮食,“徒自饱”指的是单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投刃”是比喻手中的笔或学问,“岂曾虚”则是不虚此行。诗人虽然生活简朴,但对学问的追求却是认真的。

"盈耳嫌敲扑,堆床厌簿书" “盈耳”即充满于耳边的声音,“敲扑”可能指的是杂乱无章的声音;“堆床”则是在床上堆积如山的书籍,“簿书”是指古代记账或著述的文书。诗人对周围嘈杂的声音感到厌烦,对书籍却有着浓厚的情感。

"故园无数舍,长日叹归欤" 诗尾处,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家园的思念和对安稳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故园”是指诗人的家乡,“无数舍”可能指的是家园中的房舍众多;“长日”则是漫长的日子,“叹归欤”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深切感慨。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坚守学问的情怀。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