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誇战胜,知在檄蛮篇
出处:《送李廓侍御赴剑南》
唐 · 顾非熊
鸟道见狼烟,元戎正急贤。
图书借朋友,吟咏入戈鋋。
山色城池近,江声鼓角连。
不应誇战胜,知在檄蛮篇。
图书借朋友,吟咏入戈鋋。
山色城池近,江声鼓角连。
不应誇战胜,知在檄蛮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鸟道:险峻的山路。狼烟:古代战争中的烽火,表示有敌情。
元戎:主将,统帅。
急贤:急需贤才。
图书:书籍,这里指兵书。
朋友:交往的人,可以是知己或同僚。
戈鋋:古代兵器,戈是长柄武器,鋋是短剑,代指战争。
山色:山的景色。
城池:城市或城堡。
江声:江水的声音。
鼓角:战鼓和号角,用于指挥战斗。
誇战胜:夸耀胜利。
檄蛮篇:檄文,古代官方发布的文书,此处可能指记载战功的文书。
翻译
山路间狼烟四起,军事紧急需要贤能将领向朋友借阅兵书,诗词吟诵伴随战事
山色与城墙相接,江水声中鼓角连天
不夸耀战场胜利,真正的功绩在檄文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争的紧张氛围,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战争气氛的描写,表达了对出征将士的担忧和赞美之情。开篇“鸟道见狼烟,元戎正急贤”两句,运用了古代边塞常见的情景——狼烟(烽火)报警,指战事紧急,而“元戎”一词则强调军队的精锐与勇猛。诗人通过这种描写,展示了战争的严峻和将士们的英勇。
接着,“图书借朋友,吟咏入戈鋋”两句,则转向对出征者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寄托。“图书”指的是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与互借,而“朋友”则蕴含深厚的情谊;“吟咏”表明诗人对文学的热爱,甚至在战乱中也不忘吟诗作赋,“戈鋋”则是战争的声音,与前面的“图书”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句“山色城池近,江声鼓角连”,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险峻与战事的紧迫。山川和城池交织在一起,江水声与战争中的鼓角声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
最后,“不应誇战胜,知在檄蛮篇”则是诗人对出征者的期望和寄语。诗人提醒将士们不要过于夸耀战争的胜利,因为真正的勇气和智慧体现在能够理解《檄蛮》这样的古籍之中。这不仅是对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对文武兼备、有文化修养的将领的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气氛,又通过对出征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