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栖身秪巢穴,轩皇之后多有营
出处:《狼儿涧歌》
明 · 谢榛
狼儿涧东扶杖行,石工斧凿无停声。
太古栖身秪巢穴,轩皇之后多有营。
渐伤元气非今日,三代相因栋宇成。
石工死,石工生,天地不老青山平。
太古栖身秪巢穴,轩皇之后多有营。
渐伤元气非今日,三代相因栋宇成。
石工死,石工生,天地不老青山平。
鉴赏
这首《狼儿涧歌》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对狼儿涧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首句“狼儿涧东扶杖行”,以行走于狼儿涧东的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深思。接着,“石工斧凿无停声”一句,将笔触转向了自然界的另一面——石工的劳作,斧凿之声不绝于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永恒。
“太古栖身秪巢穴,轩皇之后多有营。”这两句对比了远古时期自然的状态与人类文明兴起后的改变。太古时期,万物自适其性,无需人为干预;而轩皇(黄帝)之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建造房屋,营建城市,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渐伤元气非今日,三代相因栋宇成。”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指出这种伤害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从三代以来,人类文明的扩张与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步进行。这里“元气”既指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也暗含了生命力与和谐共存的意义。
“石工死,石工生,天地不老青山平。”最后两句以石工的生死循环,象征着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人类文明短暂性的感慨。同时,“天地不老青山平”则寄托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永恒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狼儿涧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复杂关系的洞察,以及对自然和谐与永恒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