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迄今七百年,何处寻遗址全文

迄今七百年,何处寻遗址

清 · 熊良巩
庄周曾论书,丁字乃有尾。
八分周已有,不自秦人始。
缅昔雨粟后,仓颉古文起。
周宣二千年,中国通行此。
大篆变古法,籀文传自史。
李斯变小篆,损益成绝技。
八分即小篆,聚讼殊可已。
武将乃造笔,中涓更造纸。
不必出圣贤,万世遵遗轨。
斯也灭圣经,罪不容于死。
此事可掩罪,亦薄乎云尔。
斯诛汉隶出,却笑父似子。
唐朝名最盛,莫过阳冰李。
咸谓李氏后,骑省一人耳。
清峭皖公山,山影落杯里。
当时南唐衰,谪居下柴里。
双溪行院婢,古秀世无比。
乔亭双美人,有灵亦当喜。
谁知金源后,碑失亭亦毁。
迄今七百年,何处寻遗址
金石且不寿,叹息循山趾。

鉴赏

这首清代熊良巩的诗《寻乔亭遗迹与徐骑省双溪行院碑俱不见》以书法史为线索,讲述了汉字演变的过程和相关人物。诗人首先提及庄周关于“丁字有尾”的讨论,暗示了汉字的起源和传承。接着提到仓颉创制古文,周宣王时期广泛使用,大篆和籀文的变革,以及李斯改良小篆的绝妙之处。

诗人指出,虽然武将和中涓对书写工具有所贡献,但真正的创新并非出自圣贤,而是由历史长河中的工匠们推动。李斯的小篆影响深远,而他的灭圣经之举虽有罪,但通过书法得以部分洗白。阳冰和李姓书法家在唐朝时期名声大噪,尤其是阳冰,被誉为卓越的书法家。

诗中还提到了南唐衰落时期,诗人谪居之地的双溪行院,其院内有美人碑,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乔亭遗迹和碑刻皆遭毁坏,历经七百年,诗人感叹难以寻觅旧时踪迹。最后,诗人感慨金石不永存,只能在山脚边追忆往昔。

整首诗以书法史为背景,寓言般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感慨,语言简练,情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