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自合先知本,格物无过要识中
出处:《戊午吟》
明 · 高攀龙
朱陆当年有异同,祗于稽古稍殊功。
存心自合先知本,格物无过要识中。
六籍漫从卤莽过,一灵那得豁然通。
前贤指示皆精切,后学无讹是晦翁。
存心自合先知本,格物无过要识中。
六籍漫从卤莽过,一灵那得豁然通。
前贤指示皆精切,后学无讹是晦翁。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高攀龙所作,名为《戊午吟(其十八)》。诗中探讨了朱熹与陆九渊在理学上的分歧,以及如何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来理解事物本质的方法。
首联“朱陆当年有异同,祗于稽古稍殊功”指出朱熹和陆九渊在理学上有各自的见解,但都致力于通过研究古代典籍来寻求真理。这里的“异同”指的是他们在理学思想上的差异,“稽古”则强调了对古代文献的重视和研究。
颔联“存心自合先知本,格物无过要识中”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内心修养和观察事物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这里“存心”指的是内心的修养,“先知本”意味着通过内心修养可以预先知道事物的根本;“格物”则是指通过观察事物来了解其内在规律,“识中”则强调了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的核心。
颈联“六籍漫从卤莽过,一灵那得豁然通”表达了对过去学者们在学习经典时可能过于粗浅的批评,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方式。这里“六籍”指的是儒家经典的六部著作,“卤莽过”意为粗略地阅读或理解,“一灵”则代表了个人的智慧或精神力量,“豁然通”则形容了通过深入理解而达到豁然开朗的状态。
尾联“前贤指示皆精切,后学无讹是晦翁”总结了前人的智慧和教导都是精准且深刻的,对于后来的学习者而言,遵循这些指导而无误地学习,就是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这里“前贤”指的是过去的圣贤,“指示”指的是他们的教导,“后学”指的是后来的学者,“无讹”意为没有错误,“晦翁”则是指朱熹,因为他在理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高攀龙对朱陆理学之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于如何通过内心修养和深入研究经典来获得真知灼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