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名亦山辱,幸尔犹全身
出处:《游西樵山六首》
清 · 丘逢甲
芙蓉亦花妖,转海毒我民。
嗟尔道士居,告诫何谆谆!流毒且百年,禁令今始伸。
至今论外祸,此特为之因。
昏莽持外交,实出亲贵臣。
入山见署额,咄哉彼何人?署盟亦此笔,遗祸今未泯。
一言足丧邦,坐使利益均。
留名亦山辱,幸尔犹全身。
遥遥两仙馆,云泉与长春。
风雨秋一叶,海外成青燐。
尔徒媚道心,所志惟金银。
奈何不斩虏?飞剑乞洞宾。
嗟尔道士居,告诫何谆谆!流毒且百年,禁令今始伸。
至今论外祸,此特为之因。
昏莽持外交,实出亲贵臣。
入山见署额,咄哉彼何人?署盟亦此笔,遗祸今未泯。
一言足丧邦,坐使利益均。
留名亦山辱,幸尔犹全身。
遥遥两仙馆,云泉与长春。
风雨秋一叶,海外成青燐。
尔徒媚道心,所志惟金银。
奈何不斩虏?飞剑乞洞宾。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丘逢甲的《游西樵山六首(其四)》,主要表达了对历史上某些道士参与外患,只图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批判。诗中以芙蓉比喻那些危害百姓的道士,指责他们长期毒害民众,而直到今日才开始受到禁止。诗人批评了朝廷中的昏庸贵族大臣对外交的无知和轻率,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在西樵山看到的官署名称和签订的盟约,都揭示了这些错误决策的痕迹,诗人感叹一句不慎的话足以亡国,这些道士只关心金银,未能履行保卫国家的职责。
诗中还提到,即使这些道士得以保全自身,他们的名字也因山川之辱而留存,而他们的罪行如秋叶般在风雨中成为海外的遗迹,化为青磷。诗人讽刺他们只追求个人道术,却无实际抗敌之志,最后只能向传说中的仙人求助,请求飞剑斩敌。
整首诗寓言深刻,谴责了自私与误国的行为,体现了丘逢甲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道德责任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