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笑且语,谁能跋遮舞
出处:《跋遮曲》
宋 · 晁补之
君不见鲁中群儿歌跋遮,跋遮跋遮何语耶。
吴歈越吟初不省,恐自塞北传胡笳,跋遮胡为乐中华。
试歌河涨水渐车,河中耕泥春种麻。
麻生三岁不开花,腰菱两角黑如鸦。
渔父笑且语,谁能跋遮舞。
君不见前年大旱河草黄,草中鱼子化飞蝗。
又不见往年大雨雨决渠,渠中朽瓜生老鱼。
蝗飞食场谷,击鼓烦趁扑。
我家家具如笋束,今年梁山挠浊淤,儿无锄麻姑来渔。
荷锄往卖锄,买网空市无。
丁丁斲船斲屋栌,艇子如星唤施罛。
夜唱跋遮曲,群鸣起白凫。
吴歈越吟初不省,恐自塞北传胡笳,跋遮胡为乐中华。
试歌河涨水渐车,河中耕泥春种麻。
麻生三岁不开花,腰菱两角黑如鸦。
渔父笑且语,谁能跋遮舞。
君不见前年大旱河草黄,草中鱼子化飞蝗。
又不见往年大雨雨决渠,渠中朽瓜生老鱼。
蝗飞食场谷,击鼓烦趁扑。
我家家具如笋束,今年梁山挠浊淤,儿无锄麻姑来渔。
荷锄往卖锄,买网空市无。
丁丁斲船斲屋栌,艇子如星唤施罛。
夜唱跋遮曲,群鸣起白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鲁中:鲁地,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跋遮:可能是一种歌曲或方言。
胡笳:古代北方的一种管乐器。
河涨:河水上涨。
腰菱:生长在水边的菱角。
渔父:渔夫。
大旱:严重的干旱。
飞蝗:蝗虫成灾。
梁山:河流名,也可能指地名。
锄麻:用锄头除草。
丁丁:形容伐木或砍削的声音。
施罛:撒网捕鱼。
翻译
你可曾听见鲁中的孩子们唱着跋遮,他们在说什么呢?吴地的歌声和越地的吟唱,起初我并不明白,恐怕是从塞北传来的胡笳声,跋遮为何成了华人的乐曲。
试着唱起河水上涨,如同车轮滚动,农民在河中耕田,春天播种麻籽。
麻籽长到三年不开花,腰间的菱角黑得像乌鸦。
渔夫笑着说话,谁又能跳起跋遮舞呢?
你没看见前年大旱,河草都变黄了,草丛中的鱼卵变成了飞蝗。
再看往年的大雨,冲决了渠道,烂瓜在水中养出老鱼。
蝗虫飞过吃掉田里的谷物,人们敲鼓催促捕捉。
我家的家具堆积如笋捆,今年梁山的洪水泛滥,孩子们无暇锄麻,姑姑来捕鱼。
他们扛着锄头去卖,却买不到网,市场空空如也。
木匠叮叮咚咚砍削船屋的房梁,小艇像星星般闪烁,撒网捕鱼。
夜晚唱起跋遮的曲调,群鸟齐鸣,白凫成群飞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跋遮曲》,通过对鲁中儿童歌唱跋遮曲的描绘,展现了民间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诗中通过“跋遮跋遮何语耶”和“吴歈越吟初不省”表达了对这种陌生曲调的好奇和不解,随后将跋遮曲与塞北胡笳相提并论,暗示其可能源于边疆文化。
诗人进一步通过农事活动“河涨水渐车”、“春种麻”来衬托跋遮曲在民间的流传,以及“麻生三岁不开花”、“腰菱两角黑如鸦”的生动画面,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质朴。然而,自然灾害的描写也穿插其中,“前年大旱”、“去年大雨”带来的灾害让生活陷入困顿,人们不得不采取捕捞和捕鱼来应对。
“丁丁斲船斲屋栌”描绘了人们为了生计忙碌劳作的情景,而“夜唱跋遮曲,群鸣起白凫”则以夜晚的歌声和野鸭的鸣叫作为背景,增添了诗的意境。整首诗通过跋遮曲这一载体,反映了民间生活的艰辛与欢乐,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