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为拈出,未免一重错
金末元初 · 段克己
我爱兴上人,閒处先著脚。
虽有买山钱,难寻一丘壑。
向来栖息地,龙象久寂寞。
重寻林下径,竹石苦纷薄。
溪水恣交流,岩花自开落。
却埽丈室中,一瓶还一钵。
净乐题其颜,尘缘聊解缚。
寥寥千载下,此理谁发药。
我今为拈出,未免一重错。
有净必有垢,无苦亦无乐。
浑沌元不死,七窍刚自凿。
郑重庵中人,万法本无著。
独有太古心,油然满寥廓。
虽有买山钱,难寻一丘壑。
向来栖息地,龙象久寂寞。
重寻林下径,竹石苦纷薄。
溪水恣交流,岩花自开落。
却埽丈室中,一瓶还一钵。
净乐题其颜,尘缘聊解缚。
寥寥千载下,此理谁发药。
我今为拈出,未免一重错。
有净必有垢,无苦亦无乐。
浑沌元不死,七窍刚自凿。
郑重庵中人,万法本无著。
独有太古心,油然满寥廓。
鉴赏
这首诗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段克己创作,名为《兴上人驻锡姑射之麓他日邀余所居之净乐斋勉为赋此》。诗中描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兴上人的敬仰之情,认为在闲适之地应先踏足,虽然拥有购买山林的财富,却难以找到理想的隐居之所。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挣扎。
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栖息之地的荒凉景象,龙象(比喻高僧)久已寂寞,暗示了世事变迁,昔日繁华不再。重寻旧径时,竹石间显得更为纷杂,溪水自由流淌,岩花自开自落,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这一段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随后,诗人回到净乐斋内,以一瓶一钵象征简朴的生活,通过“净乐”二字,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诗人试图从尘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心灵的纯净与快乐。然而,他又意识到,净与垢、苦与乐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浑沌之境虽看似死亡,但七窍的开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创造。
最后,诗人提醒庵中之人,万物本无执着,唯有保持一颗古朴的心灵,方能充盈于宇宙之中。这段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