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至百物熙,商清火西流
出处:《和何司空委心亭题壁四首》
明 · 顾璘
仕止辩时义,岂徒决归休。
措意非中和,亦复乖天游。
阳至百物熙,商清火西流。
一为机心间,徒愧海上鸥。
所以鲁东门,迟迟出尼丘。
陶公会末造,矩矱难与俦。
山林岂不美,堂陛贵献酬。
仰怀海岳恩,吾力讵承不。
古人当龃龉,遥情属沉忧。
道有均休戚,贞则宜黾求。
措意非中和,亦复乖天游。
阳至百物熙,商清火西流。
一为机心间,徒愧海上鸥。
所以鲁东门,迟迟出尼丘。
陶公会末造,矩矱难与俦。
山林岂不美,堂陛贵献酬。
仰怀海岳恩,吾力讵承不。
古人当龃龉,遥情属沉忧。
道有均休戚,贞则宜黾求。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顾璘的诗《和何司空委心亭题壁四首(其二)》表达了作者对于仕途进退的深思。首句“仕止辩时义”表明了他对仕途选择的理智考量,认为应根据时代道义来决定去留。接下来,“岂徒决归休”强调了这种决定并非单纯为了退休,而是出于对道义的坚守。
“措意非中和”暗示了作者在处理事务时追求公正和谐,但又意识到现实可能偏离这种理想。“阳至百物熙,商清火西流”描绘了自然界的变迁,以此象征人生的流转,而“一为机心间,徒愧海上鸥”则表达了对世俗机巧的厌倦,自愧不如海鸥的自由自在。
“所以鲁东门,迟迟出尼丘”引用孔子的典故,表示自己像鲁国的东门学子一样,经过深思熟虑后才离开官场。“陶公会末造,矩矱难与俦”以陶渊明为例,说明自己的选择难以与世俗的规范相一致。
“山林岂不美,堂陛贵献酬”对比了山林的宁静与朝廷的繁复,虽然山林之美令人向往,但作者明白在殿堂之上贡献自己的才能更为重要。“仰怀海岳恩,吾力讵承不”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决心尽己所能报答。
最后两句,“古人当龃龉,遥情属沉忧。道有均休戚,贞则宜黾求”表达了在面对困难时,作者效仿古人的坚韧精神,坚持正直,积极应对生活的起伏。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仕途抉择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道德操守的坚守,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