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尽祝融寺,江倾兜率滩
出处:《衡州三首 其二》
宋 · 陶弼
秀邑八百里,古今题画难。
望高三楚近,影转七州寒。
北拆知蛮尽,南低见斗宽。
路尽祝融寺,江倾兜率滩。
望高三楚近,影转七州寒。
北拆知蛮尽,南低见斗宽。
路尽祝融寺,江倾兜率滩。
注释
秀邑:美丽的城市。八百里:极言其广大。
题画:在画中描绘。
三楚:泛指长江中游的楚地。
影转:影子移动。
七州:古代行政区划,这里形容地域辽阔。
寒:寒冷。
北拆:北方的山脉逐渐消失。
蛮尽:蛮荒之地的尽头。
斗宽:形容天空开阔如斗。
祝融寺:古代著名的寺庙。
兜率滩:可能指江边的地名或景观。
翻译
秀美的城邑绵延八百里,自古以来作画都难以描绘其全貌。远望它高耸入楚天,身影投射出寒冷的七州之景。
北边的山势显露出蛮荒的尽头,南边低矮处可见北斗星的广阔天空。
走到路的尽头便是祝融寺,江水倾泻于兜率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衡州(今湖南衡阳)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衡州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底蕴。首句“秀邑八百里”概括了衡州的广阔与秀美,接下来的“古今题画难”表达了衡州景色之独特,连古代画家都难以捕捉其全貌。
“望高三楚近,影转七州寒”通过视觉效果,写衡州山势高耸,仿佛接近楚地,其倒影又能映照出七个州的寒冷,形象生动,富有空间感。诗人运用数字“三”和“七”,增添了画面的层次和深远感。
“北拆知蛮尽,南低见斗宽”进一步描绘了衡州的地势特点,北边的山脉似乎延伸到蛮荒之地的尽头,而南边则显得低平,天空开阔,如同北斗星的宽度。
最后两句“路尽祝融寺,江倾兜率滩”以祝融寺和兜率滩作为衡州的标志性景观,暗示了衡州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胜地,也是人文景观的汇集之处,路的尽头和江水的倾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体来看,陶弼的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衡州山水的描绘,展示了衡州的雄浑与秀美,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