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指从西竺,藏锋似大茅
出处:《净社分赋得千佛塔限三肴》
明 · 李云龙
四天扶愿力,百鬼役芳郊。
宝剑遥相倚,风铃夜自敲。
霞端千佛现,冢畔一僧巢。
舒指从西竺,藏锋似大茅。
石棱栖布谷,幡影舞潜蛟。
碑阴欲有纪,才尽为三肴。
宝剑遥相倚,风铃夜自敲。
霞端千佛现,冢畔一僧巢。
舒指从西竺,藏锋似大茅。
石棱栖布谷,幡影舞潜蛟。
碑阴欲有纪,才尽为三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千佛塔的壮丽景象与神秘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塔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生动画面。
首联“四天扶愿力,百鬼役芳郊”,开篇即以宏大的气势,描述了千佛塔在四面八方力量的支持下,百鬼为之服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圣氛围。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千佛塔置于一个超自然的背景之下,赋予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
颔联“宝剑遥相倚,风铃夜自敲”,进一步描绘了千佛塔的静谧与庄严。宝剑的“遥相倚”暗示着守护与忠诚,而风铃的“夜自敲”则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颈联“霞端千佛现,冢畔一僧巢”,将视线从塔身转向天空与地平线,千佛在霞光中显现,一僧在墓旁栖息,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生死轮回的理解。
尾联“舒指从西竺,藏锋似大茅”,通过“舒指”和“藏锋”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与内心的平静。同时,“西竺”作为佛教发源地的象征,强化了诗作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的“石棱栖布谷,幡影舞潜蛟”,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物与千佛塔的和谐共存,布谷鸟栖息于石棱之上,幡影随风起舞,仿佛与水中的蛟龙共舞,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碑阴欲有纪,才尽为三肴”,点出了千佛塔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碑文虽未完全记载,但仅凭“三肴”这一细节,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千佛塔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庄严,同时也融入了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神秘与和谐的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