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小紫,日淡红,月光正与日相通
一星雪白大于黍,走近月旁无半武。
吾闻三辰不并明,如何日中见月星。
霜后梨花定非瑞,春秋获麟不应贵。
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西有玉李伴金盆。
是时三辰正如许,君不著眼君莫论。
吾家大阮嗜文字,看书到晓那能睡。
三辰并光射窗几,影落砚屏不容洗。
就中月轮景特奇,桂树可数叶与枝。
炯如秋水涵荇藻,天巧此岂人能为。
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
公当十袭古锦帕,如何传玩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翻译
天空微紫,阳光浅红,月光与日光交融在一起。一颗星星比小米还白,靠近月亮却没半点距离。
我听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同时明亮,为何白天能看到月亮和星星?
霜后梨花虽美,未必吉祥;春秋时期出现麒麟,也不应被过分看重。
你没看到八月十五夜晚接近黎明,东方升起一轮红日,西方则是玉李伴着金盆。
此时三颗星辰如此明亮,若你不留意,就不要妄加评论。
我家大阮酷爱读书,看书直到天亮,怎能睡觉。
三颗星辰的光芒照在桌案上,影子落在砚台和屏风上,无法清洗。
特别是那轮明月,景色特别奇特,连桂树的叶子和枝条都清晰可见。
明亮如秋天的水面倒映着水草,这是大自然的巧妙,非人力所能及。
拥有美玉并不算罪过,借书阅读也不是痴傻。
公卿应当珍藏十匹古锦帕,怎能让它们频繁地在众人手中流传,以防半夜有人强行夺取。
注释
小紫:微紫。淡红:浅红。
相通:交融。
半武:距离。
三辰:太阳、月亮和星星。
瑞:吉祥。
亭亭:高高升起。
火轮:红日。
玉李:玉白色的李子。
著眼:留意。
大阮:人名,代指酷爱读书的人。
炯如:明亮如。
怀璧:拥有美玉。
力者:有权势或强壮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天文现象与日常生活相交织的画面。开篇便以“天小紫,日淡红”捕捉了一个特殊的气象,接着“月光正与日相通”则是对当时天文学现象的描述,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界观察的细致。
“一星雪白大于黍,走近月旁无半武”中,“一星”指的是某颗特定的星辰,它的大小与黍(一种谷物)相比,而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却是微不足道。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天体间的奥妙。
接下来的“吾闻三辰不并明,如何日中见月星”则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罕见现象的好奇和探究之心。在古代文化中,三辰(即太阳、月亮和星辰)同时出现被认为是不吉之兆,但在这首诗里,却更多地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现象本身的欣赏。
“霜后梨花定非瑞,春秋获麟不应贵”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讲述了即使是在寒冷之后绽放的梨花,也并不意味着吉祥;同样,即便是猎取到了麒麟(传说中的神兽)也不应当被过分看重。这几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观念的态度。
“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西有玉李伴金盆”描述了中秋之夜,天空中的明亮月亮与人间活动(升火轮、玉李金盆)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是时三辰正如许,君不著眼君莫论”则是在强调在那个时刻,天文现象如此奇特,不用多言,仅凭目之所及即可领悟其中之美。
“吾家大阮嗜文字,看书到晓那能睡”透露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沉迷于阅读,直至夜深人静仍难以释卷。
“三辰并光射窗几,影落砚屏不容洗”则是将前文提到的天文现象与日常生活(书房之内)紧密相连,诗人的墨砚上甚至承载着这些自然界的投影,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
“就中月轮景特奇,桂树可数叶与枝”则是在赞美那夜晚明亮的月光下所呈现出的景致,以及桂树之美。桂树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荣誉,这里提及它,也许是对诗人个人品质或对文学创作的某种期待。
“炯如秋水涵荇藻,天巧此岂人能为”则是在赞叹自然界中无处不显露着天工的技艺,就连秋水中的藻类(一种水生植物)都展示出大自然不可思议的精妙,这种境界是人类智慧所难以企及的。
“怀璧未为罪,借书未为痴”则是在表达对古籍的珍视和向往,并非过度沉迷于书海之中。这里,“怀璧”指的是怀抱着宝贵的东西(如书籍),而“借书”则是从他处取得书卷来阅读。
最后,“公当十袭古锦帕,如何传玩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则是在描绘一种场景:诗人在深夜之际,在古老的锦帕上用十指轻抚,每一缕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力量。这不仅是对物质文物的珍视,更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深邃的情感表达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展现了诗人对于宇宙之美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