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飞锡同辽鹤,来问垒垒冢底人
出处:《寄澹归》
明 · 释函可
曾向瓶窑觅幻身,书来已是法中亲。
何时飞锡同辽鹤,来问垒垒冢底人。
何时飞锡同辽鹤,来问垒垒冢底人。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的《寄澹归》。诗中充满了禅意与超脱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佛法的追求。
首句“曾向瓶窑觅幻身”,以“瓶窑”象征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暗示诗人曾经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探寻生命的本质。这里的“觅幻身”既是对自我存在的追问,也是对佛法中“空相”概念的隐喻,强调一切皆为虚幻,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次句“书来已是法中亲”,表达了诗人收到友人书信后,内心感到亲近与温暖,仿佛在佛法的指引下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不仅是对友情的珍视,更是对精神层面交流的重视,体现了佛教中“法”的重要性,即通过佛法的实践和理解,人与人之间可以超越物质层面,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后两句“何时飞锡同辽鹤,来问垒垒冢底人”,运用了辽鹤的典故,辽鹤相传能飞越千山万水,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诗人希望未来能够与友人一同飞翔,穿越生死的界限,去探访那些埋葬在墓冢之下的人们,寓意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对逝者的怀念。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死亡以及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法中“轮回”、“因果”等哲学观念的认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友情、佛法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和宇宙观,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是一首富有深意的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