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
出处:《过大笠僧太虚故居》
明 · 徐熥
重携竹杖访禅栖,钟磬无声鸟乱啼。
只履乍逢归竺国,众香今已指曹溪。
幻身自昔终于灭,住世虚传得大齐。
却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
只履乍逢归竺国,众香今已指曹溪。
幻身自昔终于灭,住世虚传得大齐。
却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题为《过大笠僧太虚故居》,通过描绘一次探访禅居的经历,表达了对禅宗智慧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首联“重携竹杖访禅栖,钟磬无声鸟乱啼”,诗人手持竹杖,再次踏上寻访禅居之路,钟声与磬声并未响起,只有鸟鸣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这不仅描绘了禅居环境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颔联“只履乍逢归竺国,众香今已指曹溪”,“只履”典出佛教故事,象征着佛陀涅槃后留下的足迹,这里借以表达对佛法的追寻与敬仰。“竺国”和“曹溪”均为佛教圣地,前者指印度,后者指中国南岳衡山的曹溪寺,此处用以强调佛法的传承与传播。
颈联“幻身自昔终于灭,住世虚传得大齐”,诗人在此联中探讨了生命与存在的本质问题。他认为,身体是幻象,终将消逝,而真正的存在并非物质的永恒,而是精神的觉醒与超越。这里的“大齐”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皆空”之说,即世间万物皆无常,唯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是永恒的。
尾联“却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诗人以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对人们的执着与困惑发出微笑。他指出,世俗的情感往往徒劳无功,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从而摆脱迷惑。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劝导,也是对社会普遍现象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禅居环境的描绘,以及对生命、存在、智慧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与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