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去百年居又近,自伤迟暮道无成
出处:《辛卯乱后重寻白沙先生故居》
明 · 薛始亨
高衢牢落乱离情,三亩儒宫野草生。
火后壁经蝌蚪缺,锄残笔冢蠮螉鸣。
黄云脱屣留芳躅,白发峨冠想濯缨。
世去百年居又近,自伤迟暮道无成。
火后壁经蝌蚪缺,锄残笔冢蠮螉鸣。
黄云脱屣留芳躅,白发峨冠想濯缨。
世去百年居又近,自伤迟暮道无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辛卯年乱后重访白沙先生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高衢牢落乱离情,三亩儒宫野草生”开篇即渲染出一片荒凉景象,高大的道路显得空旷寂寥,儒学之宫被野草淹没,暗示了时代的动荡与文化的衰败。
颔联“火后壁经蝌蚪缺,锄残笔冢蠮螉鸣”进一步描绘了故居的破败景象。墙壁上的蝌蚪文(古代文字)残缺不全,笔冢(存放毛笔的地方)在锄地时被破坏,蠮螉(一种昆虫)的鸣叫更添了几分荒凉与凄清。
颈联“黄云脱屣留芳躅,白发峨冠想濯缨”转而抒发了对白沙先生的怀念之情。黄云象征着先生的离去,他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足迹;白发峨冠则想象先生当年的风采,仿佛能闻到他濯缨(洗帽带)时的清风。
尾联“世去百年居又近,自伤迟暮道无成”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个人追求未果的感慨。尽管距离白沙先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年,但故居依然近在咫尺,这引发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的反思,感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未能实现人生目标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故居的荒凉景象和对白沙先生的追忆,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