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善常开口,推公岂为身
密行称闺阃,明诚动搢绅。
周旋居显重,内外掌丝纶。
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
大仪墙仞峻,东辖纪纲新。
闻善常开口,推公岂为身。
立朝鸣佩重,归宅典衣贫。
半醉看花晚,中餐煮菜春。
晴台随鹿上,幽墅结僧邻。
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药香沾笔砚,竹色染衣巾。
寄鹤眠云叟,骑驴入室宾。
近将姚监比,僻与段卿亲。
叶积池边路,茶迟雪后薪。
所难留著述,谁不秉陶钧。
丧乱时多变,追思事已陈。
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
宗从今何在,依栖素有因。
七松无影响,双泪益悲辛。
犹喜于门秀,年来屈复伸。
注释
风骚:指文采和才情。清尘:比喻高尚品德。
闺阃:内室,女子居住的地方。
搢绅:古代官员的服饰,借指士大夫。
丝纶:古代传达皇帝命令的丝带,象征权力。
蓬壶籍:仙境般的隐居生活。
社稷臣:为国家利益忠诚服务的大臣。
大仪:朝廷的礼仪制度。
东辖:东方的管辖区域。
姚监比:将某人与姚监相提并论。
段卿:另一位亲近的人物。
陶钧:比喻掌握权柄的人。
丧乱:战乱。
屈复伸:形容命运起伏不定。
翻译
风骚作为主人,世俗仰慕其清高。深藏不露的行为赢得闺阁尊重,光明真诚感动士大夫。
在显赫位置周旋,内外事务都掌控着重要信息。
在仙境般的生活中,忠诚是为国家效力的臣子。
朝廷威严如高墙,东部管辖秩序焕然一新。
听到美德就开口赞扬,并非只为自身。
在朝堂上佩带沉重的官饰,回家却贫穷简朴。
半醉中欣赏傍晚的花朵,午餐时烹饪春天的蔬菜。
晴朗的平台伴随鹿群,幽静的别墅与僧侣为邻。
理论知识清晰高远,学生得到李频的教诲。
药香沾染笔墨,竹色染绿衣巾。
寄情于云鹤的老者,骑驴来访的宾客。
近来将您比作姚监,与段卿关系亲密。
落叶堆积路边,雪后煮茶的薪柴迟到。
著作难以留存,但无人能替代您的影响力。
战乱时代变化多端,追忆往事已成过往。
浮华再次兴起,高雅正直却日益沉沦。
家族宗族如今何在,长久以来的依靠从未改变。
七棵松树无影无踪,双眼泪水更添悲伤。
欣慰的是门前英才辈出,近年来命运起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怀念。全诗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顾,以及对现实乱世的无奈感慨。
“风骚为主人,凡俗仰清尘。” 开篇即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操,风作为主人,普通人只能仰望那份清高脱俗的生活状态。
“密行称闺阃,明诚动搢绅。” 诗中多处使用了古代官职名称,如“闺阃”指宫门,“搢绅”乃是束缚之意,这里暗示了一种对封建礼制的遵循与维护。
“周旋居显重,内外掌丝纶。” 周旋可能指的是宦官或高级官员,他们在朝堂上下都握有权力,能左右政事。
“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君主的向往,以及作为臣子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接下来几句,“大仪墙仞峻,东辖纪纲新。闻善常开口,推公岂为身。” 描述了一种修筑高墙以守护礼制的行为,以及对于德行高尚者的推崇,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
“立朝鸣佩重,归宅典衣贫。” 诗人在朝堂上佩戴着沉重的玉佩,而回到家中却过着清贫的生活,反映了诗人的高洁品格。
“半醉看花晚,中餐煮菜春。”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田园生活,是对平淡生活的一种向往。
以下几句,“晴台随鹿上,幽墅结僧邻。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描述了诗人在晴好的高台上与鹿为伴,与远方的和尚邻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药香沾笔砚,竹色染衣巾。” 这两句通过对物质生活中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好事物的享受与融入。
“寄鹤眠云叟,骑驴入室宾。” 诗人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远行的大雁,自己则乘坐驴子进入家中,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近将姚监比,僻与段卿亲。” 这两句通过对古代名人的比较和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个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
“叶积池边路,茶迟雪后薪。” 描述了一种幽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这是诗人内心所向往的平和安宁。
“所难留著述,谁不秉陶钧。”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记忆的珍惜,以及对理想君主的期待。
最后几句,“丧乱时多变,追思事已陈。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 表现了诗人对于乱世的无奈和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文学创作上的沉痛与复杂情感。
“宗从今何在,依栖素有因。七松无影响,双泪益悲辛。” 诗人追问着古代圣人的去向,以及自己隐居的缘由,并通过七松无变化来比喻自己的孤独和哀伤之情。
“犹喜于门秀,年来屈复伸。” 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仍然能够在心中保持一份高洁和美好,这是诗人内心的坚持与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