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
出处:《题鼓门大灯笼》
宋 · 陈烈
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
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
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贫富家庭的一盏灯火,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与人性的温暖。首句“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描绘了富人家中的奢华,一盏灯火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太仓一粒粟”形象地比喻了富人财富的丰裕。接着,“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则转向了贫困家庭,一盏灯火成为了他们团聚的唯一光源,却也映照出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距,也体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生活境遇的关注和同情。
后两句“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将话题转向了地方官员。诗人借“风流太守”之口,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太守本应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但诗中却说他“惟恨笙歌无妙曲”,似乎暗示着官府更注重享乐与形式,忽视了真正关乎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也是对官员职责的提醒,即应当关注民众的实际需求,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繁荣与娱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官民关系的现状,既有对社会不公的揭露,也有对人性温暖的颂扬,体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