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梁间燕,待饲常呢呢
清 · 缪公恩
螟蛉寄桑上,有蠃遥负归。
他蠃夺之去,此蠃乃高飞。
鼓翼有怨声,其声一何悲。
蠃兮子勿悲,其故子未思。
见夺因枝远,胡不谋近枝。
蠃兮子勿悲,负子将何为。
此语似不情,此意深可思。
不见梁间燕,待饲常呢呢。
一朝羽翼成,高举无归时。
又不见雏鸡,逐群随伏雌。
爪距少健强,相对生睚眦。
二者非假借,情态犹参差。
有子苟不肖,不如竟无之。
慈乌天性少,反哺安可期。
蠃兮子勿悲,负子将何为。
他蠃夺之去,此蠃乃高飞。
鼓翼有怨声,其声一何悲。
蠃兮子勿悲,其故子未思。
见夺因枝远,胡不谋近枝。
蠃兮子勿悲,负子将何为。
此语似不情,此意深可思。
不见梁间燕,待饲常呢呢。
一朝羽翼成,高举无归时。
又不见雏鸡,逐群随伏雌。
爪距少健强,相对生睚眦。
二者非假借,情态犹参差。
有子苟不肖,不如竟无之。
慈乌天性少,反哺安可期。
蠃兮子勿悲,负子将何为。
鉴赏
这首诗以蜾蠃(一种昆虫)为题材,通过描述蜾蠃的行为与情感,隐喻了人生的抉择与命运的无奈。诗人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描绘了蜾蠃在面对同类夺取幼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它最终选择放弃并高飞的决绝。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关于亲情、责任与自我保护之间的权衡。
“螟蛉寄桑上”,开篇即点明了蜾蠃与幼虫的关系,暗示了生命的传承与依赖。“有蠃遥负归”、“他蠃夺之去”,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以及个体在面对威胁时的本能反应。“此蠃乃高飞”,则展示了蜾蠃在失去幼虫后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韧性与自我保护的智慧。
“鼓翼有怨声,其声一何悲”,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了蜾蠃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与情感深度的共鸣。“蠃兮子勿悲,其故子未思”,诗人在此处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以及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选择。
接下来,诗人通过类比,将蜾蠃的行为与人类社会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探讨了亲情、成长与责任的主题。燕子等待喂食的耐心、雏鸡之间的争斗,以及慈乌反哺的期望,这些都构成了对蜾蠃行为的反思,强调了不同情境下生命选择的重要性。
最后,“有子苟不肖,不如竟无之”,表达了对后代品质的重视,以及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而“慈乌天性少,反哺安可期”,则以慈乌为例,进一步探讨了自然法则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提示了在自然选择与道德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的必要性。
整首诗以昆虫的视角切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生命在自然法则下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人类在面对相似问题时的普遍思考。